好的點子是人們願意付錢的點子;好的行動是能採集或驗證用戶真實想法、畫像與行為的行動
如果有用戶為某問題所困,迫切需要解決方案時,那他們會願意付錢嘗試你的解決方案,也會為你提供最多有用的洞見,以便你優化解決方案。這些用戶是你需要透過「訪談」發現的用戶,而這些點子就是好的點子。
為了了解市場對產品的真實反應,我需要採取行動,比如發佈產品、向用戶展示使用方式、追蹤與分析行為數據、與用戶溝通等。如果我發佈了一個產品,但沒有辦法追蹤用戶行為並聯繫到用戶,那我就無法了解市場是否真的想要這個產品,那這次發佈就等於是在浪費時間。
在開始打造解決方案前,一定要分析問題的強度、頻率以及既有解決方案
應用層面產品的點子很多,但真實存在的痛點問題比較少。在開始打造解決方案前,一定要分析問題的強度、頻率以及既有解決方案,進而思考自己的產品能提供目標客群多少價值。如果沒有想清楚,不要貿然行動,否則便是在浪費時間。
一個浪費時間的例子:我有一次因為一時想不到足夠好的點子,便說服自己開始打造某個工具,美其名「這個工具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而實際上這是在躲避對專案沒有進度的 panic move。此時應該靜下心,捫心自問想做這個點子是因為它真的能解決問題,還是因為自己受到情緒作用而決定推進。
用產品調研市場的瓶頸是獲得用戶反饋,因此要專注在優化獲得高品質反饋的過程
問一個朋友並獲得答案最短只要 3 秒;線上預約一個朋友訪談最短需要 3 分鐘;透過郵件來協調用戶訪談最短要 1 天;打造一個能給用戶測試的產品最短只要 17 分鐘(包含數據追蹤系統、登入系統、付費系統可能要額外一天,但這是因為我還不是非常熟悉操作方式);找用戶從測試開始到下階段性結論大約最短要 3 天;
一個解決方案是手動 onboard 所有用戶:讓對產品感興趣的用戶加入 waitlist,直到你聯繫並手動 onboard 他們。這個過程可以篩選掉那些看到覺得很酷想玩玩的非目標用戶。中間可以加 paywall 進一步篩選那些「並不是迫切需要」的用戶。
重新思考「拖延」
拖延是人類畏難的自動保護機制,但現在即使是我們沒有做過的事情、想來覺得很困難的事情,在 AI 的輔助之下「其實可以很簡單」。比方說,半個月前,我想在其中一個產品加入登入驗證系統,但因為我覺得它很複雜很難,所以我拖到了隔天,結果隔天發現用 AI 工具 15 秒就能解決。
那有什麼事情是值得拖延的呢?大量資源運用的決策,比方說「接下來 3 天要打造什麼產品,為什麼?」
提供流量之神眷顧的機會,同時可以感受有多少人可以與你所解決的問題共鳴
找用戶測試的目的是獲得關於用戶的真實資訊;而獲得用戶真實資訊效率最高的方法是用戶訪談(視訊 > 電話 > 社交軟體 >> Reddit chat >> 郵箱)。但也不妨直接在公開的社群媒體上發表產品,原因是因為發佈一篇貼文的時間成本很低,也可以在零碎的時間運營留言區,好處是可以透過貼文轉發次數很直觀的感受有多少人與這個問題共鳴。此外,如果你有在使用前收集郵箱,那麼高流量也可以增加早期產品的觸及目標用戶的數量。
只要所花時間不那麼多的話,社交媒體是一個可以利用的黑天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