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ianhsiao.xyz,2013:/posts Ian Hsiao 2025-03-22T08:33:03Z Ian Hsiao tag:ianhsiao.xyz,2013:Post/2179253 2025-03-01T17:56:52Z 2025-03-11T16:04:13Z 過去兩個月打造產品所學
相信自己,然後穩步前進
Mar 1, 2025

過去兩個月,我專注在發現與打造人們想要用的,符合公司使命的產品,並達到 X 名日活躍用戶。我嘗試了 7 個解決不同問題的想法,走了很多個彎路,最終獲得 3 名付費使用者,相關網路貼文 100k+ 閱讀,總共 2700+ 產品訪問者。進入下一階段前,今天休息一天,藉機反思、總結一下這兩個月所學。

好的點子是人們願意付錢的點子;好的行動是能採集或驗證用戶真實想法、畫像與行為的行動

如果有用戶為某問題所困,迫切需要解決方案時,那他們會願意付錢嘗試你的解決方案,也會為你提供最多有用的洞見,以便你優化解決方案。這些用戶是你需要透過「訪談」發現的用戶,而這些點子就是好的點子。

為了了解市場對產品的真實反應,我需要採取行動,比如發佈產品、向用戶展示使用方式、追蹤與分析行為數據、與用戶溝通等。如果我發佈了一個產品,但沒有辦法追蹤用戶行為並聯繫到用戶,那我就無法了解市場是否真的想要這個產品,那這次發佈就等於是在浪費時間。

在開始打造解決方案前,一定要分析問題的強度、頻率以及既有解決方案

應用層面產品的點子很多,但真實存在的痛點問題比較少。在開始打造解決方案前,一定要分析問題的強度、頻率以及既有解決方案,進而思考自己的產品能提供目標客群多少價值。如果沒有想清楚,不要貿然行動,否則便是在浪費時間。

一個浪費時間的例子:我有一次因為一時想不到足夠好的點子,便說服自己開始打造某個工具,美其名「這個工具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而實際上這是在躲避對專案沒有進度的 panic move。此時應該靜下心,捫心自問想做這個點子是因為它真的能解決問題,還是因為自己受到情緒作用而決定推進。

用產品調研市場的瓶頸是獲得用戶反饋,因此要專注在優化獲得高品質反饋的過程

問一個朋友並獲得答案最短只要 3 秒;線上預約一個朋友訪談最短需要 3 分鐘;透過郵件來協調用戶訪談最短要 1 天;打造一個能給用戶測試的產品最短只要 17 分鐘(包含數據追蹤系統、登入系統、付費系統可能要額外一天,但這是因為我還不是非常熟悉操作方式);找用戶從測試開始到下階段性結論大約最短要 3 天;

一個解決方案是手動 onboard 所有用戶:讓對產品感興趣的用戶加入 waitlist,直到你聯繫並手動 onboard 他們。這個過程可以篩選掉那些看到覺得很酷想玩玩的非目標用戶。中間可以加 paywall 進一步篩選那些「並不是迫切需要」的用戶。

重新思考「拖延」

拖延是人類畏難的自動保護機制,但現在即使是我們沒有做過的事情、想來覺得很困難的事情,在 AI 的輔助之下「其實可以很簡單」。比方說,半個月前,我想在其中一個產品加入登入驗證系統,但因為我覺得它很複雜很難,所以我拖到了隔天,結果隔天發現用 AI 工具 15 秒就能解決。

那有什麼事情是值得拖延的呢?大量資源運用的決策,比方說「接下來 3 天要打造什麼產品,為什麼?」

提供流量之神眷顧的機會,同時可以感受有多少人可以與你所解決的問題共鳴

找用戶測試的目的是獲得關於用戶的真實資訊;而獲得用戶真實資訊效率最高的方法是用戶訪談(視訊 > 電話 > 社交軟體 >> Reddit chat >> 郵箱)。但也不妨直接在公開的社群媒體上發表產品,原因是因為發佈一篇貼文的時間成本很低,也可以在零碎的時間運營留言區,好處是可以透過貼文轉發次數很直觀的感受有多少人與這個問題共鳴。此外,如果你有在使用前收集郵箱,那麼高流量也可以增加早期產品的觸及目標用戶的數量。

只要所花時間不那麼多的話,社交媒體是一個可以利用的黑天鵝

相信自己,穩步前進

焦慮與擔憂都會讓認知能力下降,也會影響到自己的身體狀況。我自己的情況是壓力太大會消化功能會下降、也容易食道逆流。在嘔吐一天,消化系統失常數週後,我意識到相信自己,不讓一時的憂慮影響到自己的決策,以平常心穩步前進才是致勝的關鍵。
]]>
Ian Hsiao
tag:ianhsiao.xyz,2013:Post/2149552 2024-11-01T17:05:04Z 2024-12-03T04:20:47Z 如何選擇大學

Nov 1, 2024

這篇文章是我為回答 17 歲時自己的疑問所寫,當時我在思考要讀哪一所大學。不過,我認為如果把「大學」換成其他你會待上幾年的組織或地方,其中的一些思考或問題依然適用。

要考慮什麼?

與你朝夕相處、對你體驗影響最大的是你所遇到的人。因此首先你需要了解在這裡是否能遇到理想的同儕。「你是你最常接觸的五個人的平均」,這些同儕的特性很可能會決定你的上限,包含你能成為什麼樣的人,或你能達成什麼樣的成就等。因此,當你在探索時,最好能得出更具體一點的結論,而不只是空泛的「這裡的人是全國最聰明的」。一個好的回答會像是「這裡的人大多聰明、積極且勤奮,且可以從很多人的個人網站上推測得知這裡的同儕熱衷於工程和創新。」

你也要考慮這個環境向你傳達的信息是什麼。因為當你還沒找到屬於自己的目標,在大環境以低風險的方式,走一步看一步時,環境大概率就會決定你最終走向何處。Paul Graham 在他的文章《城市與志向》(Cities and Ambitions) 中說道,每座城市都有一個核心志向,而當你身處其中時,這個志向會向你傳遞訊息影響你。比如紐約的訊息是「你應該更有錢」,而舊金山的則是「你應該更有影響力」。我認為這樣的現象在小範圍內也存在,比如「大學與志向」、「公司與志向」等等。換言之就是「環境會決定你所沾染上的氛圍。(location affects the vibe you are infected with) 」具體而言,你的環境可能會告訴你「你要獲得好的學習成績,並且發表盡可能多的學術文章」、「你要努力學習有用的東西去解決世界上真實存在的問題」之類。環境的力量難以言喻的強大,想了解的話我覺得可以從心理學的啟動效應 (priming effect) 開始。

你還應該瞭解這個系統所允許探索的想法空間 (idea space) 的邊界。因為如果你想探討自由和人權,那麼就不應該選擇一個想法無法被表達與聆聽的地方。試圖與體制抗衡通常只是浪費寶貴的時間與精力

另外,你也需要去了解環境的瑣碎規定,比如說中國某高校會要求你在選體育課的學期必須在操場上跑滿 85 公里,熱水供應僅限於每天的 3PM-11PM 之類。這類的瑣事很容易打碎你的時間區塊,所以最好提前了解以便提前想辦法規避。

你也會希望了解你在這裡的主要任務有多耗費精力。如果你不能百分百確認自己會願意在現在這個領域耕耘十年,那麼你就應該保持開放心態,週期性在其他你感興趣的領域上投入時間。

綜合以上兩個建議與你的時間表,你可以得出你每週能有多少段長時間、不間斷、允許你專注的時間。 Paul Graham 稱一個這樣的時間表為「創作者時間表」(maker’s schedule)。

要了解你的「創作者時間表」,你可以拿出每週行事曆,劃掉必須去上課簽到的時間(否則會掛科)、考試時間和最低畢業要求(如寫學士論文)所佔的時段,剩下的就是你的創作者時間。

我認為大家都應該要有流出創作者時間的意識,因為大部分真正的個人成長、實際的程序產出、寫作、興趣探索、書籍閱讀、技能學習等,幾乎都是在這些屬於自己的連續時段裡完成的。

雖然你剛進入大學的時候可能對自己的科系充滿熱情,但當你的興趣與科系所學不再完全一致時(90% 以上的人畢業後所從事領域與大學科系完全無關),唯一能讓你專注於自我成長的時間就剩下你的創作者時間。我認為你應盡你所能延長並保護你的創作者時間。

如何獲取有效的信息

我覺得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大家去反思現在處境或探索所擁有的選項。如果你有想到其它更好的問題,歡迎留言!

  • 我擁有最好的同儕嗎?

    • 「你能描述一下你在這裡認識的前 1%、前10%的人嗎?你是如何認識他們的?他們都在做什麼?」

    • 「這個地方有讓你十分敬佩的人嗎?」

  • 這裡的環境會對我有什麼影響?這個環境給予了我什麼樣的期許?

    • 「你認識的那些人最常討論什麼話題?」

    • 「你的朋友們在不忙於必要工作時通常在做什麼?」

    • 「在這裡一般的成長路徑如何?(例如社團活動、研究機會、實習)畢業後的幾個典型路徑是什麼?」

  • 我實際上擁有多少自由?這裡有哪些禁忌?

    • 「是否有某種主題是被禁止討論的?你能分享一個很誇張的例子嗎?」

    • 「有沒有什麼話題是你會小心處理的?」

    • 「這裡有什麼政治正確的說法嗎?有什麼具體的例子嗎?」

  • 這裡有什麼雜事要應對?

    • 「在這裡有什麼你不喜歡或不想做的事情?」

    • 「你最常向朋友抱怨什麼?」

    • 「你有很親密的朋友嗎?你最近都跟他/她抱怨了什麼?」

  • 我可以自己支配的時間有多少?

    • 「你可以和我描述一下在這裡,你一般是如何度過一天和一週的嗎?」

    • 「除了必須做的事情,你平常還有在做別的事情嗎?會不會感到難以平衡?」

找誰問比較合適?

我認為最適合詢問的是那些在某方面很出色的人,因為他們對於同儕的水準會有更準確的認識,且他們一般對時間支配有更高的追求,可以透過他們獲得更好的資訊。此外,他們還要有足夠多的年資、足夠真誠,不會在沒有好答案時隨便瞎掰。


]]>
Ian Hsiao
tag:ianhsiao.xyz,2013:Post/2149530 2024-11-01T14:56:59Z 2024-11-02T09:27:09Z How to choose a college

Nov 1, 2024

I wrote this to answer a question I had when I was 17—how to choose a college? But I think if you substitute college with another organization or place that you will stay for a few years, some questions still work.

Considerations

What directly impacts your experience most is who you spend time with. So you want to know whether you can have the best sort of peers. Since you are the average of the five people you spend the most time with, the quality of your peer is likely to set the upper limit of who you are and what you can do. Therefore when you are learning about the options, your answer better be a bit more concrete than “These are the smartest people in the country”. A good answer might be “The folks here are generally smart, ambitious, and hardworking. Judging by those personal websites I found online, a lot of them enjoy engineering and innovating.”

You also have to figure out what the environment speaks to you. Because by and large, this will determine where you end up when you don’t see a beacon (yet) and go with the flow. Paul Graham discussed this extensively in his essay Cities and Ambitions, that each city is a center of an ambition, and it speaks to you when you live in that city, for example, in New York the message is “You should be richer”, in San Francisco it’s “You should be more powerful”. I think there are something like this on smaller scales, Colleges and Ambitions, Companies and Ambitions, or more generally, any collective people of similar properties have some ambition. Another way to put this is, “location affects the vibe you are infected with.” To be more concise, your environment might tell you “You should get better grades at school, and publish as much academic papers as possible.”, it could also tell you “You should strive to solve real world problems by acquiring useful skills.”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 is so profound I won’t dare to explain in a few words, but I think if you want to learn more you can start with the psychology concept “priming effect”.

You will also want to learn about the perimeters of the idea space you can explore [1] according to the system. This might be important because if you want to think about freedom and human rights, it’s unwise to be in a place where voices can’t be heard. And fighting the system is in general a waste of time and attention.

You also have to figure out what miscellaneous you have to deal with, such as some random Chinese colleges might ask you to run 85KM on the campus running track if you opted for a PE class that semester, or there’s only hot water supply between 3 PM-11 PM, etc. These are the kinds of pettiness that could break your time into pieces if you are not careful (or technical enough [2]), so you might want to know them in advance to avoid being caught off-guard and feeling frustrated.

You might want to know how intense your primary job there will be. If you are not 100% sure that is something you will commit to in the next 10 years, then you should be open-minded and allocate some energy to be spent regularly in another idea space that piques your interest.

Together with the previous advice, this yields the amount of long, uninterrupted time blocks you can have each week. Paul Graham calls schedule which consists of arrangements like this a maker’s schedule.

To get your maker’s schedule, pull out your weekly calendar, cross out the blocks where you have to go check in (otherwise you fail the class), take tests, and the minimum amount of time you need to work so you can graduate (such as writing a bachelor thesis), you get your maker’s schedule.

I think having a maker’s schedule is highly underrated, because these consecutive time blocks are de facto when most personal growth happens, most codes and essays written, most interests explored, most books read, most skills acquired, etc.

You might be very passionate about your major when you first start, but when your interest misaligns with your major somehow (more than 90% of college graduates have careers that are completely unrelated to their majors), the only times you can work on yourself are the times from the resulting maker’s schedule. I think you should try to extend and protect your maker’s schedule as much as possible.

Questions to Ask

To reflect on your current environment or options, I think here are some good questions you can use to interview people.

  • Do I have the best peers?

    • Can you tell me about the top 1%, 10% people you know in this place? How did you meet them? What are they doing now?

    • Is there anyone from the place who you admire a lot?

  • What does the environment speak to me? What expectations are imposed on me?

    • What do people you know there talk about most?

    • What are most of the people you know doing when they aren’t doing assigned work (or necessary work)?

    • What is a typical growing path in terms of SoC, research, and internship? What are the typical trajectories after this?

  • How much freedom do I actually have? What are the taboos?

    • Is there any kind of discussion that isn’t allowed? Can you tell me a (most extreme) story about it?

    • What kind of discussion will you approach with a lot of caution? Is there a category?

    • What are the issues of political correctness that are most prominent here?

  • What miscellaneous do I have to deal with?

    • What are the things you don’t like to or want to do at ___?

    • What do you complain to your friends about most?

    • Do you have a close friend in mind? What are your most recent complaints with him/her?

  • How much free time will I have?

    • What does an average day of ___ look like? What about an average week?

    • Do you work on anything other than necessary work? Do you have difficulties balancing them?

Who should you talk to?

I think the best people to interview in terms of collecting these information are those you know are very good at something, so they have a good idea about how good their peers are. They are also experienced, candid, and sincere, so they have a good grasp of the environment and don’t make things up when they don’t have a good answer [3].

Notes

[1] By explore, I mean to “actively engage in discussions with different people online and offline without worrying that you’d be canceled even if you are careful.” An example of doing something you “shouldn’t” be touching is having online discussions around a dictator’s fears.

[2] You can use virtual GPS to hack the system sometimes, but you have to be technical enough.

[3] I had the experience of being introduced to a major at a college major fair (open day) by a freshman who didn’t know what he was talking about. He makes things up when he doesn’t know.

]]>
Ian Hsiao
tag:ianhsiao.xyz,2013:Post/2147444 2024-10-23T09:17:03Z 2025-03-22T08:33:03Z 在 startup 工作 6 個月
作為一個對做酷東西和做產品感興趣的人而言,在一家優秀的新創公司實習是一件很幸運的事。一方面是因為能與很強的人共事,可以學到他們的心法以及做事方法論,另一方面是因為新創公司速度快、人少的特性,讓我有機會接觸到一些我現在能力範圍外的任務 (punch above my weight)。這篇文章主要寫的是這幾個月對專注的新理解,以及在 AI 時代做技術工作的一感想。

專注是持續、有意識地在一個明確的方向耕耘。

專注是持續、有意識地在一個明確的方向耕耘。這至少意味著兩件事,一是知道想前往哪個方向,二是清楚知道對於前往這個方向而言,什麼是重要的

過往,我幾乎只會在課堂小組討論的時候使用 focus 這個詞。而在 Heptabase 的工作語境下,「專注」和「聚焦」這兩個概念是不斷出現在各種地方的,讓我感到熟悉卻陌生。對我而言,這可能也是那種要見到貫徹這個概念的同儕,切身體會到專注的力量後才能學會的事情。

在每週的工作都需要妥善聚焦的環境下,很容易感受到專注對做好一件事的重要性。比方説有一次我認為我的一個目標是「改進XX的生成機制」,這個問題我想不出一個非常優的解法,因此當我在網路上看到一些講交互的文章後,就突然「恍然大悟」,想說原來這個東西做不好是因為缺乏「好的交互」。於是我就設計了一套交互系統,覺得自己的想法非常棒,殊不覺這裡「XX的生成內容」才是這個產品的關鍵。這是我數次失焦經驗中的一次。

如果沒想清楚什麼是重要的,就很容易找到理由去逃避面對重要的任務,通常這個時候我們會下意識地去找一些簡單的、自己會做的事情去做,從而喪失實質產出。

Peter Thiel 基於這個觀察,在擔任 PayPal CEO 的時候,推行了一套非常不尋常的管理政策: One Thing,即每個人只負責一個事情。他不會和人們討論他們 One Thing 之外的工作。他認為如果讓一個人同時負責一件困難但有價值的 A+ 級任務和多件不困難但也沒什麼價值的 B+ 級別任務,那人們就會因為害怕困難而拖延解決 A+ 級任務,而去處理 B+ 任務。當一間公司所有人都在執行 B+ 任務時,那這間公司就只會是一間平庸的公司。他需要所有人——即使是因為困難而痛苦地——專注在解決需要他們解決的困難 A+ 任務,如此才能造就優秀的公司。

在 Heptabase 的社群裡,可以很清晰的感受到 CEO Alan 是如何把公司有限的資源聚焦在重要的事情上。比如在今年八月份對公司的公開問答中,Alan 對 「Heptabase 對軟體共通性的態度」的回答「我們不釋出產品 API 是因為產品還在快速迭代中,過早的釋出 API 會大幅增加維護成本,降低團隊對核心功能的研發速度,還容易暴露一些缺口給不懷好意的人。這些不是我們現階段想擔心的問題。」;「對團隊擴張的計劃」的回答「我們不會因為競爭對手開發速度快、團隊規模很大就擴張團隊。只有當我們需要更多的人力去設計和開發,且公司有足夠的經常性收入可支付員工薪水的時候,我們才會擴張團隊規模。」在 AI 能力爆炸增長的時代,幾乎所有產品都想在產品裡面加上一些 AI 功能。對於這個時代課題,Heptabase 的答案我覺得把「專注」的意思展現地淋漓盡致 [1],「Heptabase 的一個專注點是打造能更好幫助用戶理解複雜課題的能力 (capability),因此我們首先會專注在那些可能能幫用戶達成上述目標的、更困難的功能,其餘簡單但對用戶有幫助的功能我們會慢慢落實。」

總結一下,專注是持續、有意識地在一個明確的方向耕耘。專注的具體表現就是不斷問自己,這個會耗費有限時間和精力的行為能如何幫助我們實現我們想實現的目標與價值。

在 AI 時代做技術工作,比起技術細節,更重要的是能用軟體工程的概念解決問題。

對於做技術工作而言,我認為比起技術,更重要的是能用軟體工程的概念解決問題,並理解如何更好的與他人協作。

剛加入 Heptabase 的時候,我是一個只會用 Python 寫算法、邏輯,用終端 (terminal) 做用戶界面的物理系大學生,沒寫過 API,沒寫過 JavaScript。

今年六月初的時候,第一個產品原型的 Python 後端雛型寫的差不多了,但要檢視輸出結果實在很麻煩,要製作一堆文字檔,然後貼到另一個軟體裡面才能查看。因此 Alan 表示我接下來需要學會做前端的網頁 App,於是我就花了一個多禮拜速成了 JavaScript 和 ReactJS 的概念。儘管我有三年多的 Python 基礎,但由於缺乏 JavaScript 的肌肉記憶,自己整合程序還是非常慢。在 ChatGPT 和 Claude.ai 的加持下又拼了快一週才把一個非常粗糙的原型搭好。

此時 ChatGPT 和 Claude.ai 的魔法已經顯得特別好用了:如果我能把一個大的功能拆成很多小的組件,那每個組件就可以讓他們高效編寫。我需要做的,就是做功能拆解,然後讓 AI 幫我 debug 直到可以成功運行。

這個階段,儘管有兩家 AI 公司加持,從沒搭過 API 的我搭建一隻能在前後端溝通的 API 還是需要 2 小時以上。因為我需要了解 RESTful API 的概念、了解如何在後端寫 GET/POST method、了解在前端要怎麼發送請求、測試、解決 CORS error 等。

接下來 Cursor 的出現改變了一切。Cursor 是一個號稱能當「你的 AI 搭檔程序員」的集成開發環境 (IDE),或說一個 AI 加持的 VSCode。它除了基礎的生成程序、文字功能之外,還可以預測你接下來的游標位置、在了解 A, B 程序內容的情況下改寫 C 程式,甚至一次編輯數個程序。這個階段,我寫一隻能用的 API 最短的時間是 2 分鐘,我給它前端文件、後端文件和我希望這個 API 能做什麼,它就能立刻編輯那兩個文件。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打開前後端伺服器做測試(一次通過)。

十月中下旬的時候,在 Cursor 加持下,我做了另外一個比較簡單的產品原型,而這次前端加後端我只做了兩天。後端我還是用 Python 編寫,大概有 450 行(包含註解),基本全部都是 Cursor 用 Claude 3.5 Sonnet 幫我寫的。我需要做的全部剩下 (1) 想出後端邏輯 (2) 拆解成小的組件讓 AI 幫我寫 (3) 讓 AI debug 直到通過測試 (4) 寫 LLM 產品裡面的核心提示詞 (prompt)。

在知道自己最終要搭建什麼的情況下,為什麼十月的時候我只需要兩天就能做出一個還不錯的原型,而在六月的時候我需要花一個禮拜呢?我認為關鍵區別在於我對概念的熟悉度。透過對概念的學習與經驗的積累,我現在非常清楚 API 的功能、什麼是 RESTful API、什麼是數據庫的 CRUD 操作、為什麼會有 CORS error,因此我可以快速在內心建構後端的邏輯,並拆成小組件讓 AI 執行。有清晰的概念,才能利用好的工具快速搭建問題的解決方案。

至少就現在而言,我認為對軟體工程中概念了解的水平會直接影響你利用 AI 工具的產出。如果你本身的產出就是一般工程師的 10 倍,那 AI 工具會讓你的產出比一般工程師多 100 倍;如果你本身是一般工程師,那 AI 工具會讓你的產出比原本多 10 倍;但如果你本來什麼都不知道,那你還是什麼有用的產出都不會有,畢竟 0 乘任何數還是 0。

其它感想

  1. 寫好 prompt 最困難的部分在於成為執行這個工作的專家,並把腦中對執行問題的一切理解清晰地描述出來。
  2. Agent 的能力來源於模仿人類專家的工作模式,因此 Agent 的最終價值是允許所有工作被以最高效的方式完成。
  3. AI 讓技術的成本降低了,因此創意與發現問題的能力會顯得更有價值(一直都很有價值);與人打交道的工作也許也會變得更有價值。
  4. 在公司看見好多 Y Combinator 創業哲學的具體表現,從環境中學習的感覺好讚!
  5. 看到新的東西被從沒被滿足的用戶需求裡創新出來的感覺真是太酷了!
  6. 有時候想不出好的解決方案時真的很難受,這時候會做很多 fake work ><
Thanks to PinChen Chong and Kelly Ong for reading drafts of this.

[1] 這個部分是我作為一個實習生對 “Heptabase's position in the PKM market and its attitude toward AI.” 和 “Heptabase's plans for upcoming feature direction.”,結合 Paul Graham 的創新公司應該要 “run upstairs” 的理解,不代表 Alan 或 Heptabase 的想法。

]]>
Ian Hsiao
tag:ianhsiao.xyz,2013:Post/2133143 2024-08-07T19:22:00Z 2024-09-01T05:39:31Z 與世界碰撞
每一次出遠門都很值得
Aug 8, 2024 03:22 AM

自我成長的規律:當我希望去了解某方面的啟示的時候,我就容易獲得該方面的啟示。

截止今天,人生中有三次出國對我的影響比較深,三者的共同點是:出發前我內心抱有一些關切的問題,然後一個人或和三兩好友前往新的地方,在那裡接觸到一小群我欣賞但和我不同的人,和他們持續深入交流數日,受到該環境及我所欣賞的人影響。當我把他們的想法整合到自己原有的系統中後,我的問題就會獲得一定程度的解答,我接下來的選擇也會發生改變。簡而言之,每次出去回來我都會找到一定程度的答案,儘管出發時我未必意識到我自己的困惑。

和很多事情一樣,我可以挑出我所在的系統裡面,哪裡的設計不好以及這樣的設計會有什麼潛在負面後果,但我無法單純透過思考去了解什麼樣的作法更好更合適。賦予我新模式的,往往是閱讀和與他人深入交流。

閱讀和與真人交流的差異在於:閱讀能告訴我某種東西存在;而與我所遇到的人們則能向我證明這些東西真的存在且是可能的。用一個不恰當的誇張譬喻,這是成長的過程中,被傳教與遇見神的區別。有時候百聞真的不如一見。

p.s. 我覺得到一個新的地方不是必要的,但到一個新地方後人會更容易聆聽、接受新的想法與觀念,跳出大腦的自動駕駛狀態,或說慣性的思考和行為模式。在熟悉的環境裡,他人的啟發很容易被沖淡在日復一日的循環中。而在旅途中,慣性會被打破,時間與精力被釋出以消化新的想法。

2018 美國(波士頓、紐約)

高一的時候和 Dear Calorie 團隊打進了期許高中生實際嘗試解決社會問題的 ChinaThinksBig 在美國的 Global Final

  • 出發前的思考:為什麼同學主要關注考試、追星、遊戲,為什麼大家不能關注一些更有用的東西?
  • 在國外的見聞與啟示:一個在那邊認識的九年級小女孩竟然一個人參賽還獲得了金獎。學生可以關注和思考的東西不只是考試、追星、遊戲,學生可以關注和思考身邊、世上真實發生事情和問題。
  • 回來的行動:和當時的一個隊友在學校創建 BIN 社團,希望建立一個「真正有用、能教會人思考、做判斷、溝通的通識育人平台」

2023 東南亞(新加坡、馬來西亞)

和一位新加坡朋友及一位馬來西亞朋友一起去東南亞旅行

  • 出發前的狀態:非常困惑迷茫;研究所要讀哪裡?研究所要讀什麼系?未來想做什麼工作?
  • 出發前後的閱讀:That Will Never Work, Celestine Prophecy, Educated, Book: Secrets of the Millionaire Mind
  • 在國外的見聞與啟示:「人生的格局可以很大」、「像你們這種有能力又聰明的人,以後每個月至少賺10萬新幣」、「世界上充滿機會」、「人是可以有夢想的」、「人是可以選擇努力實現夢想的」
  • 回來的行動:開始思考人生各個階段的目標;開始醞釀休學的想法。

2024 歐洲諸國

一個人去歐洲背包客窮遊,途中拜訪了很多在那裡工作、上學的朋友

  • 出發前的狀態:依舊迷茫;接下來這一年我要做什麼?我想完成什麼樣的事情?
  • 出發前後的閱讀:”You should always spend your time lavishly in areas that interest you.”, “To be happy I think you have to be doing something you not only enjoy, but admire. You have to be able to say, at the end, wow, that's pretty cool.”, YC Startup School, Paul Graham essays, Sam Altman blogs, Alan Chan blogs, Ben Horowitz blogs, Zero to One, etc.
  • 在國外的見聞與啟示:「持續做自己喜欢、享受的事情才得以卓越」
  • 回來後的行動:Focus, less is more.

對過程的觀察

  1. 始於對自己或環境的反思或疑慮
  2. 受到一些思想的衝擊或閱讀到影響我的思想
  3. 能看到身邊真實案例在印證這個思想
  4. 在一個階段只能探索下一個階段的問題,搜索下一個階段的啟發
  5. 人只會看到自己所想關注的問題。這也算是吸引力法則的表徵吧。
  6. 和什麼樣的人交流比去哪裡更重要,出國或許只是增加一些記憶點(如前所述,會把這個記憶從平淡的生活區裡面單獨拉出來)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意思原來是這些。

每一次出遠門都很值得。

]]>
Ian Hsiao
tag:ianhsiao.xyz,2013:Post/2115651 2024-06-11T10:51:24Z 2024-08-17T13:27:34Z 和自己說說話
你知道嗎?你也可以 prompt engineer 自己哦

Jun 11, 2024

不有趣不好玩,且以消耗 (consume) 而非生產 (produce) 為主的事情,是浪費時間的事情。

我觀察到自己時常會進入一些令我癱瘓的、可持續維持若干小時的,屬浪費時間的心理慣性狀態。在這個狀態下,開始做一件事情很困難,按時完成自己制定的計劃更困難。重要的事情我總是拖延到最後一刻才開始做,儘管最後時刻受焦慮驅動可以十分高效地以一定質量完成它,但往往自己對結果都不是很滿意。自己像是陷入了一個經典的拖延兩難:要是強迫自己做事情,整個身心會一齊抗議,然後我就會直接放棄;要是留到最後一刻才開始,那最後一刻我就會厭惡自己。

我可以用很多之乎者也來分析為什麼自己會這樣,但今天我更想寫一下我目前覺得還蠻適合我的解決方案——「放慢動作,和自己說說話」。

The goal is to either make me focus more on the processes instead of results, and to trick myself into start working on them.

當你很急很想完成什麼的時候

Hey Ian, 我知道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你都很想做出點成果,很想和玩遊戲一樣在短短的時間裡面快速成長。但如同你的好朋友和你說的那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步伐和足跡。你不必急於加快自己的步伐,不必為現在才懂得別人早就知道的道理而感到焦慮和不安,更不必為還沒思考出什麼而迷茫和無措。」

成長的過程是緩慢的,它 by definition 是累積性的。任何有價值的東西 by nature 是需要 hard work, commitment 和 determination 的。

你看到很多現在做出很多成果的人,他們不是一開始就如此 amazing。”Every master was once a disaster.”

“You shouldn’t compare yourself to the most successful founders now, they became much more impressive in the course of doing their startup, and so can you” — Sam Altman

我知道你懂得這個道理,所以 please be patient to grind, trust the process of growth, and by the end of this year, you will be amazed by how much you got done over the three months and how much you’ve changed.

當你進入滑手機慣性的時候

Hey, are you feeling alright? What happened today? Is this how you want to be spending your time?

Hey, life is short, youth is short, you want to actively seek out things that matter and avoid bullshits like this. Things that matter are the things you’ll care about in the future. Relentlessly prune bullshit.

Get up, I'm going to set a 7 minutes timer [1], and you will pick an interesting book and start reading. If you still feel fatigue after 7 minutes, then go and take a walk. Remember, action precedes motivation.

當你不想起床躺著滑手機的時候

Yo man,早安。好了,停,別想那麼多,先去刷個牙,要是刷完牙還想躺回去滑的話,再躺回去滑。

當你坐在電腦無法專心的時候

Yo easy bro, I’m going to set a 7 minute timer [2], you’ll start working on what you’re supposed to be working on. If you feel restless after the timer goes off, then stop working now and go clear all those inboxes, you’re more suited for that.

How do you talk to yourself?

Feel free to leave a comment :)

Notes:

[1][2] Couple this will Apple Shortcut, copy mine here.

All the inspiration


]]>
Ian Hsiao
tag:ianhsiao.xyz,2013:Post/2113956 2024-06-03T14:35:28Z 2024-09-12T07:17:01Z How to Pickpocket and How NOT to be Pickpocketed
Jun 3, 2024

Disclaimer: I am empowering people with the knowledge of theft so they can help themselves and other people. I believe that knowledge per se is neither good or bad, that the impact of knowledge is 100% determined by the person who wields it. Knowledge is like wealth, it will only make people more of who they already are. So Dear Reader, be wise.


Growing up in East Asia [1] means I enjoyed one of the best securities in the world - I get to roam around with my phone and wallet in my pocket and never worry about them being stolen [2].

Now that I’m about to do some solo-traveling in Europe, I decided that for a broke student like me, I shall not lose a thing.

To understand how to prevent myself from being pickpocketed, I decided to learn the way of pickpocketing, so I can reverse engineer the process of pickpocketing and apply some measures to leave the thieves no chance. I surveyed some YouTube videos and came to these findings.

Most pickpockets are conducted through these two methods, stealing via shade and stealing via attention manipulation, combined with the numbers of present criminals, there are four types of pickpocketing: (Shade, Attention Manipulation) x (Solo, Group Crime).

Stealing with Shade

The “Shade” is something that can cover up your stealing actions, such as a huge jacket hanging on your arm, a bag, or a piece of paper (be creative).

Stealing with Shade is the easiest one to execute, because it requires no technical skill but some distractions. It can be easily done by a single thief. This often happens at relatively static places such as on the trains/buses, stations, museums, and some tourist attractions.

As a thief, you want every stealing action as swift as possible in order not to get caught. Quit and disappear at the first obstacle.

If you need emotional support while conducting the crime, try teaming with others. Then you guys can just swarm to the victim, to

  1. create the illusion of a crowded place (decoy)
  2. look out for each other
  3. overwhelm the victim
  4. cover up the visions of by-standers and surveillance cameras

Stealing with Attention Manipulation

Watch master in action.

The psychology behind Attention Manipulation is that, everyone has limited cognitive resource. By adding extra signals and overloading the victim with sensation and thoughts, the victim cannot notice the steal under their nose (try this famous psychology test: selective attention).

The advantage of this technique is that you can probably get anything (high value items) you want if you are good at it, but the downside is that this is difficult to master and it creates a high profile interaction that is likely to have you remembered. There’s good news too, if you can’t do it alone, do it with teammates.

Some common tricks you can try:

  • The Petition: go with a bunch of people with petitions in busy, touristy areas and ask tourists to sign. Steal their stuff while they are distracted.
  • “Take my photo” and take their stuff.
  • Fake police (Barcelona): Dress up as a fake police and ask tourists for their passport and wallets, take their cash, return the wallet, drive away while they are in shock. Aim for people traveling alone, those honest “good lads” and backpackers traveling alone at night.
  • The shoving: do it at bus and train station, just shove people and rob them while they are shocked. Pick women and thin guys who don’t look like they can fight/bite.
  • Group ambush: surround the victim with a bunch of people, a lot of unfamiliar faces all with action will overload one’s cognitive, and you take whatever you can.
  • Fake clean up: be overly helpful and offer to clean them up because “a bird pooped on you”. You condition them to physical touch so you can steal stuff more easily.

Prevention Measures

You really can’t identify who’s who because they just look like normal people (even tourists), so basically when you are exposed to people you have to be on guard.

I think in general there are three steps you can do to prevent yourself from being pickpocketed, or to minimize the losses.

To prevent from being targeted in the first place, you should blend in, take precaution measures, and get familiar with their tactics.

Blending in

  • American and Asian are often targeted because they tend to have more cash in their wallet. Therefore they should be extra careful.
  • Don’t stop in the middle of the road to look at directions, it’s very conspicuous.
  • Blend in with the outfits, keep it simple.
  • Don’t travel around with suitcases and huge bags.
  • Play it cool with the tourist attractions. The dreamy stare to is often a tell-tale sign.

Take precautions

  • Don’t travel after dark
  • Be extra aware at crowded places, such as popular bus routes, tourist attractions, beaches, museums.
    • e.g. The 64 Bus in Rome is known as the “Pickpocket express”
  • Trust your gut feelings
  • Use common sense.

Familiar yourself with common pickpocketing techniques. Even reading this article once is going to help. Humans are extra-ordinary at pattern recognition, given that they are exposed to enough data.

  • In general, be aware of people being overly close to you.
    • Especially if they have something to cover their hand with (Paris pickpocket girl gang), such as a jacket hanging on their arm or a huge bag over their hand. They probably want to pickpocket you with “the shade” technique. This can be performed by a single thief or a group of people (with decoys).
  • It’d be harder to notice being pickpocketed if the thief is interacting with you, attention manipulation is an art, and if the thief is really charismatic, you can easily fall victim to it. 
  • As a rule of thumb, when you are interacting with strangers who approach you:
  1. maintain distance with them
  2. keep a hand on your belongings, especially if you are in a tourist attraction.

In case you are targeted, you can eliminate risks of losing valuables by bringing less stuffs, splitting the valuables and creating more frictions.

  • Don’t bring valuables
  • Look into your bag and take out anything you can’t lose before you go out
  • Don’t keep things in your pockets
  • Put valuables at the bottom of bags
  • Split your cash

Create frictions: thieves have lots of targets, if your stuff cannot be easily stolen, they will give up quickly and move on, to not get caught.

  • Use anti-theft bag
  • Don’t make it look like it’s easy for them to steal/rob you.
  • Sabotage their stealing experience (UX) by increasing the activation energy of accessing your personal belongings, such as putting a lock/ paper clip around zippers.
  • Use bags with double inner pockets (zippers).
  • Make it difficult for people to access your valuables, such as using double zippers etc.

If you are pickpocketed, spring to action and get help.

Retrieve the losses

  • Check the nearest trash can to retrieve important documents (if they are in your stolen wallet).
  • License and IDs are useless for thieves, most who stole wallets want cash and cards.

Getting help

  • Scream “Help”, “Pickpocket” and “Police” in local language in public areas.

Notes

[1] I grew up i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2] Most of the time I don’t need to worry. Also while I’m on campus I get to leave my computer and stuff everywhere, because it is safe and most places are covered by surveillance cameras. And, yes, there is a trade-off.

[3] I grew up being the one taking care of my siblings from surrounding dangers, so perhaps there is some surviver bias here. Please take my conclusions prudently.

]]>
Ian Hsiao
tag:ianhsiao.xyz,2013:Post/2111432 2024-05-22T09:16:29Z 2024-06-15T20:44:58Z Takeaways from How to Do Great Work
May 22, 2024

Doing great work is a depth-first search whose root node is the desire to. So if you don’t succeed, either try again, or backtrack and then try again. Corollary, never abandon the root node.

My takeaways from How To Do Great Work by Paul Graham. For interactive reading, click here to visit the Hepta-ed version.

In this article, PG talks about the definite shape of the intersections of all the great works. The four steps of doing great work: choose a field, learn enough to get to the frontier, notice gaps, explore promising ones.

What I really like about Paul Graham is that he talks about his findings like an innocent child, even though he is a successful founder and investor who has talked to thousands of founders. He is so genuine and unpretending in his writing, perhaps that’s what makes his advice very practical.

Motivation & Overall mindset

  • If you’re smart and ambitious, it’s dangerous to not be productive, because people like this tend to get bitter if they don’t achieve much.
  • Doing great work is a depth-first search whose root node is the desire to. So you don’t succeed, either try again, or backtrack and then try again. Corollary, never abandon the root node.
  • You should let curiosity guide you instead of competition or desire to impress. It is the secret to doing great work, and the key to all four steps.
  • Great work means doing something important so well that you expand people’s ideas of what’s possible.
  • Distribute your attention according to something more like a power law.

Mindset for perceiving school & education system

  • School induces passivity, that problems are given instead of discovered. To overcome this passivity, try to think of your education as your project, that your teacher are working for your work and your goal.

Advantage of youth

  • The biggest advantage the young have is time. Use it in frivolous ways, but don’t simply waste it.
  • The most subtle advantage of youth, or more precisely of inexperience, is that you're seeing everything with fresh eyes.
  • Aim to be the best. If you don't try to be the best, you won't even be good.
  • Take as much risk as you can afford, because in an efficient market risk is proportionate to reward.
    • Even a project that fails can be valuable because you’ll cross territory few others have seen.

Deciding what to work on

  • Optimize for interestingness. Your field should become increasingly more interesting as you learn more about it.
  • Develop a habit of working on your own projects because you’ll be the driving part of the great work you do one day.
  • The way to figure out what to work on is by working, pick something and get going.

Choosing a problem

  • Originality in choosing problems matters more than originality in solving them, this distinguishes the people who discover whole new field.
  • Everyone is too conservative about what counts as important problems, ask yourself if you were going to take a break from "serious" work to work on something just because it would be really interesting, what would you do?
  • New discoveries often have to be conceived initially as variations of existing things, even by their discoverers, because there isn't yet the conceptual vocabulary to express them.

Err on the side of starting, and finish what you started for exponential result

  • Be the one who puts things out there rather than the one who sits back and offers sophisticated-sounding criticisms of them.
  • Being prolific is underrated. The more different things you try, the greater the chance of discovering something new. Err on the side of starting.
  • For per-day work, you can trick yourself to get through the initial energy threshold.
  • For per-project work, just ask “How hard can it be?”
  • Don’t plan too much when you’re doing excitingly ambitious projects, preserve certain invariants and let the project evolve, because planning only works for achievements you can describe in advance.
  • Beat per-project procrastination by asking yourself are you working on something you most want to work on?
  • Doing great work is a depth-first search whose root node is the desire to. So you don’t succeed, either try again, or backtrack and then try again. Corollary, never abandon the root node.
  • Try to finish what you started, it’s often the best work.
  • The trouble with exponential growth is that the curve feels flat in the beginning, but keep in mind something that grows exponentially can be so valuable that it’s worth making an extraordinary effort to get it started.

Seeking the best colleague

  • Great colleagues can see and do things that you can’t and keep you on your toes. You’ll know if you do.

Husband your morale

  • Grounds for optimism: There are so many different ways to do great work, and even more that are still undiscovered. It's just a question of finding the one best suited for you, and how far into it your ability and interest can take you. And you can only answer that by trying.
  • An audience is a critical component of morale, if a handful of people genuinely love what you’re doing, that’s enough.
  • Morale and good work makes a dual-way reinforcing system, so it can be a good idea to switch to easier work when you’re stuck, just so you start to get something done.

Reflective questions

To help find out if you are working on the right project

  • Am I working on what I most want to work on?
  • If you were going to take a break from “serious” work to work on something just because it would be really interesting, what would you do?
  • Is the thing you’re working on becoming increasingly more interesting as you learn more about it?
  • Do others find what you’re working on tedious or frightening?

To help finding overlooked ideas

  • What are people in your field religious about? What becomes possible if you discard it?
  • What are some good ideas for someone else to explore?

Other good shits


]]>
Ian Hsiao
tag:ianhsiao.xyz,2013:Post/2108364 2024-05-08T09:26:45Z 2025-03-22T08:30:15Z 在 startup 工作 1 個月
最重要的是明確最重要的是什麼

May 8, 2024

在 startup 遠程工作了一個月,每次和 Alan 開完會都很開心,都感覺學到了一些在書上和影片中學不到的東西 (tacit knowledge)。零碎的心得很多,startup way 和我之前的 student way 截然不同,想沉澱一下這諸多體悟。

明確目標/解決的問題

我休學前的學生時期(國高中、大學前三年)幾乎沒有設立目標的意識,有的話也是學業相關。高中時讀書和考高分是默認的主線任務,對我來說好像也沒有其它升級/學的選項,好像沒有有意識地將它設為一個目標。

上大學後雖然有自我成長的意識,但也沒學會設立目標。一方面大家都不知道之後要幹嘛都很焦慮,焦慮時非常容易 take competition as validation,以期緩解焦慮。我當時也這麼想,覺得把書讀好是我應該做的,便讓努力讀書佔領自己的意識,能拼什麼我就拼什麼,然後很快發現論讀書我還真拼不過這群大神,就更焦慮了。也沒有喘息的機會去思考什麼對自己是重要的、有價值的,什麼應該是我的目標。

在學校寫論文、做實驗等也不需要自己定義問題與目標。寫論文 (essay) 的話,教授通常會給妳目標,比如 5000 字以內,圍繞 ABC 這三個重點。在學校做實驗的話,老師比較關心你嘗試的過程是怎麼樣的、操作實驗器具的熟練度有沒有達到要求,或是實驗結果是不是和標準值差不多。老師根本不關心你是怎麼定義問題的 —— 問題他都幫你定義好了。

但 startup 的存在就是為了解決問題,不明確問題與目標的話,startup 就沒有意義。因此 startup 在做任何具體的事情之前,首先要想清楚「我現在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哪個問題是最重要的?」,「我做這些事所服務的目標是什麼?」。

第一次和 Alan 開進度會議時,我拿著了自己設計的 prototype 給 Alan 講我的設計邏輯、功能等。他聽我說完,問我我想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我立刻發現我解決的問題根本就是一個我自己 poorly define 的問題。我沒了解我要解決的問題,導致我根本不可能解決該問題。

設定度量 metrics

在學校運營學生組織的時候,我們經常會提出很多目標,但往往會忽略設定度量。如果不設立度量的話,很多時候我們最後都會只做到 bare minimum,然後說我們完成了目標。這對組織運營不健康,大家首先沒有一個具體的施力點,其次努力也很難看到回饋。

明確目標、設定度量後,任務就變成優化指標了。對於一個個人知識管理軟體的 startup 而言,宏觀最需要優化的指標可能是 retention rate。

結果大於過程

對於大學,過程大於結果。比如說數學和物理考試,計算結果固然重要,但解題過程也很重要。學生算不出正確答案沒關係,如果能寫上一堆嘗試的過程與思路也可以拿一些分。對於論文類的任務,儘管你沒辦法提出什麼獨特的見解,你仍然有不小的機會可以拿高分。

在 startup 的世界,結果遠大於過程。對於用戶而言,你是如何解決問題的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解決沒解決。開發一個新功能可能會需要用到很新的技術,但一樣一切 review 從結果出發,結果不好再討論為什麼成果不好,試了哪些方法、效果如何、可以怎麼優化、改進。

時間很寶貴

大學不管是在課堂、學生組織中做簡報 (debrief/presentation) 的時候,大家都喜歡講一堆廢話,好像自己事情做很多或講的內容很有料一樣,但實際上可能一兩句就概括完重點了。

在 startup,30 秒能講完的事不要花 5 分鐘講,講重要的(和有趣的)東西就好,不要浪費大家的時間。

結語

在 startup 的這一個月最核心的感受是「最重要的是明確最重要的是什麼」,不要浪費資源在其它地方。但這對個人發展也及其重要吧,發現對自己重要、有價值的東西。

如何發現對自己重要、有價值的東西呢?聆聽自己的聲音,並紀錄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吧。當數據點多了後,它們會呈現出屬於自己的 pattern。(work in progress)

很有意思,有些道理我一直都「知道」,但是之前一直沒「學會」。這些道理最高效的習得方法或許是由 practice these rules 的人言傳身教。

]]>
Ian Hsiao
tag:ianhsiao.xyz,2013:Post/2105772 2024-04-24T14:14:35Z 2024-06-15T20:38:58Z 不鼓勵、不反對
我成長背景的一隅。

Apr 24, 2024

我爸爸的背景與我的成長背景息息相關,但他的背景不是本文的重點,用一句話形容他的背景

在台灣傳統社會野蠻發跡,在大陸資訊業叱吒過風雲,白手起家的大男子主義銷售天才。

他過去職涯的發展瓶頸使他相信,為了未來能順利拿到體面的高管工作,孩子的外語能力一定要好,孩子一定要拿到碩士文憑。所以他投資我們小學的時候讀國際學校(的中文部),且支持孩子的學費到碩士畢業。高三考完學測選系時,我和他說我想讀物理系,他不知道物理是什麼,也不知道物理系出路有哪些,但他會和我確認「你會讀研究所嗎?」。當時我對基礎物理抱有熱忱,以為未來出路除了辦公室白領和研發工作之外沒有可能性的我欣然表示「當然,物理系不讀研究所是找不到工作的」,他很滿意。

所以後來當我表示讀研究所很浪費時間,甚至不一定想完成大學學業後,他數次把這個搬出來說嘴,指責我打破了當時的「承諾」,並對我表示失望。我反問他,「難道你不鼓勵想法的迭代嗎?」

(後來他似乎是看了很多關於物理的老高YouTube影片,發現物理和半導體業有點關係後很開心,開始每天給我發半導體業等影科技業的新聞。似乎想暗示我往這方向發展,像我按部就班去台積電工作的堂哥那樣。)

對於孩子們那天性使然的想法,他的立場一向是「不鼓勵,不反對」。

我國中(2014-2016)的時候非常喜歡玩電腦,那也是我開始頻繁接觸電腦的時期,但家裡供我使用的電腦是 2008 年的老 Acer 電腦。雖然根據我爸所述,這是 2008 年的頂級電腦,但我怎麼都感覺不出來。為了玩吃配置的射擊遊戲,我每次都要解決一堆 Windows 的系統錯誤、無所不用其極優化的操作系統環境、調整遊戲畫質以提升流暢度等等。它讓我對電腦非常熟悉。在學校,老師解決不了的電腦問題都是我幫忙處理的。國一的時候,除了玩遊戲之外,我還發現了一片新大陸,3D建模與動畫製作。觀看 Minecraft 的 music video 賦予我天馬行空的幻想,我當時立刻下載盜版 Cinema 4D (r13) 開始學習如何 3D 建模與製作動畫。接下來的幾個月裡,我製作出了我的第一個方塊武器、第一個 minecraft 角色動畫模型、第一段 minecraft 動畫。但我都沒怎麼和父母分享,「反正他們也只會叫我去好好唸書」。不出一年,有一天這個電腦的主機板就因為過載燒壞了。我請爸爸幫我修,他拿去給別人檢查,一個禮拜後回來說換一片新的主機板要 3000 塊人民幣,買一台新的可能也差不多這個價錢。我沒說什麼,我所接受的金錢教育讓我不敢花家裡的錢。我沒電腦玩了。

後來我如果要使用電腦,只能等爸爸工作忙完後和他借電腦用,我怕玩遊戲太久被念也怕打擾他工作,每次電腦只用1-2小時。這段時間我也不好意思花好幾個小時做模型玩動畫,這些時間都拿去開心玩遊戲了。

編程的故事也是類似。我覺得駭客是一個超酷的概念,國中的時候我學了一堆 CMD 裡面的最沒用指令,到處跟別人說我是超強駭客。我開始自學 batch 和 C 語言。當時我想在電腦上裝一個能寫代碼的東西 (IDE),但怎麼都弄不好(現在回想起來發現原因是不會配置windows系統的編譯環境)。後來我媽媽幫我在台灣一個培訓班報了一個 C 語言的班,我是班上唯一一個小朋友。但幾節課下來,在他們講 for 循環語法的時候,我發現我怎麼都弄不懂,課程結束後沒什麼成就感,很灰心,就不學編程了。

儘管如此,我整個12年義務教育期間,最大的夢想就是擁有一台屬於自己的電腦。我夢想過製作3D動畫、寫程序當駭客、製作電影特效。

再後面碰編程就是高三考完學測後買了一台,Macbook 開始自學 Python 了。

回想起來,我總是很好奇,如果當初我爸爸幫我換一台新電腦,或鼓勵、指導我寫程序的話,現在的我會是怎麼樣的?(當時同學中沒有人有接觸這些,沒有人可以和我一起折騰)

有關編程,買 Macbook 也是一個很大的關鍵點。高中(2017-2019)的時候,我常拿我媽媽 2011 的 mac mini 寫報告,我爸媽都是 Windows 使用者所以 Mac mini 有裝雙系統,但我受不了老電腦跑非原裝系統的卡頓與低流暢,所以我開始接觸 macOS。經過陡峭的學習曲線後,我發現它比 Windows 優越很多。它穩定、絲滑,為快捷鍵與使用者優化的操作系統順滑得令人心潮澎湃。我決定之後挑選電腦我一定要選一個 Mac 電腦。當時我爸也不是特別同意,他說你買 Macbook Pro 的錢可以買兩台超強的 Windows,並一直建議我買 Windows,笑我花那麼多錢送蘋果是傻瓜。我說不過他,但我還是堅持選 MacBook。後來我才發現這個選擇有多麼正確,用它入門編程簡單且直接。易於編程 (less friction) 為我接下來的幾年打開了非常非常多的可能性,還好我沒聽他建議買 Windows 電腦。

電腦對我來說非常重要,我對它的潛能從小就抱有無窮的幻想。回頭看,電腦幾乎是一個成長期間基本都在家的中產階級孩子除了書籍之外唯一探索世界的媒介。

他相信孩子出社會前一定要學會面對不合理的刁難,所以他喜歡在家裡融入企業主管刁難的元素,教育的方式主要為「脫敏教育法」與「情緒否定法」。

小時候我很調皮,會欺負姊姊,姊姊受不了就會哭,爸爸就會和我一起逗她笑她,要求她克服情緒。據姊姊後來描述,這些事情給她留下了心理創傷。當他的「建言」讓人不舒服的時候,他會否定他人的情緒,並表示「為什麼你反應要那麼大,為什麼不能以一個正面積極、成長的心態面對我的批評呢?」家中與這個相關的爭吵難以計數,主要發生在爸媽還有爸姊之間,但我也和他吵過。他很固執了,以至於後來家中曾經發展出了一套避免和他爭吵的敷衍策略——不管他說什麼我們說好就行。

他,和我的選擇

去年(2023)11月份的時候,我和他說我想去美國的斯坦佛暑期學校 (Stanford Summer Session)。整個八週的項目不含機票要將近五十五萬台幣,我們家不是負擔不起,但也不是說可以很輕鬆的支出這筆費用。我非常想去感受一下朋友口中 Silicon Valley 的 startup vibe 以及「新創聖地」斯坦佛大學的學生是如何敢大膽的暢想未來、改變世界,感受一下東亞「學歷崇拜」之外那個傳說中「崇尚價值創造」的文化。關於參不參加斯坦佛暑期學校,我和他討論了好幾次,每次都圍繞「值得嗎?」「你能從這裡獲得什麼?」討論。但好笑的是,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我去之前是不可能知道的,我一直感覺我們在空談。在他去大陸之前——一個我送我回軍營接駁車的路上,我們最後討論了一次這個話題。我記的很清楚,那次他非常誠懇。在接駁車附近的超商旁,他和我說,「如果你真的很想去的話,爸爸支持你。爸爸現在的現金流不是很夠,但爸爸會週轉出一些錢幫你支付。但因為我們家經濟也是有限的,如果這次出去的話,未來研究所你可能就沒辦法出國讀了。你自己再好好想想,爸爸支持你的選擇。」

我感到莫名的觸動,他走後眼淚模糊了我的視線。一方面是因為那我這輩子第一次從他口裡聽到「我支持你」,另一方面是因為我感受到作為一個成年人,必須要考慮自己的行為與選擇是否給家人帶來的困擾。我覺得再怎麼樣我也不能影響到父母的退休生活。當下我幾乎就決定了,我不去了。

幾天後我打電話給他,告訴他我不確定出國這趟對我的成長能有多大,它的費用太高,我決定放棄這次機會。他回答說這是我自己的選擇,他尊重。

我的人生,我的選擇。

在台灣教育體制下出生,你人生基本就被規劃好了。打從出生到起,你的人生彷彿就只有一條路可以走,社會認可的路,默認的路,the default。默認的力量非常非常大,大到你會自己想辦法吞下生活所產生的無意義與空虛感,大到你會忘記曾經的叛逆與不妥協,大到你以為這個世界本來就是這樣,沒有別的路,沒有選擇,大到青年們的存在主義危機是被社會系統地製造的 (systematically created) 。

在這樣的世界,沒有人的潛力能得到發揮。

當我的意見和父母非常不同的時候,我發現我會有一種想要自己說服自己以順從他們的傾向——如果能不和他們衝突就好了。符合期待、避免衝突是多麼強大的原始動力啊,以至於我甚至會說服自己放棄機會。

父母或許是這個體制下主要把我們往默認上靠的力量,而在特定環境下,同儕可以是把我們往默認外推的力量,但最終做出選擇的還是我們自己。

昨天我和他說我今年有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和朋友透過 Y Combinator 的去硅谷創業。這是我近一年自己孕育出的夢想,現在有機會,我想去追夢,但代價是我可能會拿不到大學畢業證書。我還沒和他說我的決策邏輯以及風險規避邏輯,他就打斷了我。

我把他的觀點歸類為「學歷論」。他把台灣社會的學歷崇拜邏輯講的很清楚,說能力是由學歷認證的,沒有學位就沒有人理你,公司上市會不好看,也拿不到只認學歷的政府資源。我的意識型態更接近「價值論」,如果你能證明你完成過困難的事,那你的能力也就得到了認證,此時不會有人在意你是否拿到這張紙。我們不可開交的吵了一個小時。這個話題一展開就是開始互相傷害。我說他從來沒支持過孩子的選擇,他說他不反對就是在支持,我說他不鼓勵就是在默認不關心。最終他開始烙狠話「如果你不完成學業,我會對你很失望」。

他覺得像我這樣的人,大學文憑是一定要拿到的,應該要能拿到碩士學位。

或許他應該感到驕傲與自豪,他的孩子和他年輕的時候一樣,在努力超越環境;和他年輕的時候一樣,想要快速成長;和他年輕的時候一樣,希望不依賴父母自己去闖出一片天。

那些坦白的感受,或許足以回答我們的迷茫。

少年,你又會怎麼選呢?你的人生,由你作主。

]]>
Ian Hsiao
tag:ianhsiao.xyz,2013:Post/2104727 2024-04-19T06:45:23Z 2024-06-15T20:39:01Z 休學的一些反思
Apr 19, 2024

這幾個月閱讀了很多人成長、自我實現與反思的文章,也有機會接觸到一些很尊敬且想成為的人。他們給我了帶來很大的啟發,也給了我一些往前的、探索的動力。

總結一下,對我影響比較深的有這幾個觀點:

  1. 計劃或選擇方向是我們的超能力。
  2. 反省與寫作是我們的超能力。
  3. 閱讀是我們的超能力。
  4. 目標導向是我們的超能力。
  5. 想做偉大的事,必須從讓自己感到興奮的、自己覺得有趣的事情開始。
  6.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7. 學習承擔風險:做損失可承擔,回報無上限的選擇。
  8. Move towards a career that has a compounding effect.
  9. 降低自己的 burn rate。
  10. 保持樂觀、孕育自信、保有信念。
  11. 聽父母師長等的建議時一定要聽清楚他們背後的邏輯。
  12. 自己的命運由自己的能動性決定。
  13. 明確自己的目標後,努力才有意義。
  14. When in doubt, choose the hard thing. Expediency won’t serve you in the long term.
  15. When in doubt, choose what interests you or excites you more.
  16. Context matters more than you think, find places with values you like.
  17. You are the average of the five people you spend the most time with
  18. It is your responsibility to followup.
  19. 多閱讀長文章(除非你熟悉短文章的作者)。

一些影響我的文章:


]]>
Ian Hsiao
tag:ianhsiao.xyz,2013:Post/2104207 2024-04-17T04:42:21Z 2024-05-03T18:48:31Z Hi, this is my new blog :D ]]> Ian Hsiao tag:ianhsiao.xyz,2013:Post/2104728 2024-04-05T04:00:00Z 2024-05-03T18:48:25Z 敢於嘗試,機會是主動拿到的。
Apr 5, 2024

Heptabase 是一家以協助人類理解複雜知識為使命的台灣初創企業,由今年26歲的台大輟學生詹雨安 Alan Chan 於 2021 年創辦,目前受到 Y Combinator, Kleiner Perkins 等知名投資機構投資。其產品 Heptabase 是以卡片盒子筆記法為核心的學習軟件,深受用戶推崇。在花了數天時間仔細閱讀 Alan 的個人部落格與 Heptabase 背後的哲學與方法論,並上手體驗軟體後,我相信——這家公司能改變世界!我想接近 Alan,了解他的思考模式、習慣等,也希望了解一家成功的初創企業是怎麼運作的。

我想加入 Heptabase。

在軍隊休假的某一天,我花了將近4小時,去寫給 Alan 的郵件。郵件中,我提到他的個人經歷是如何 inspire 我的,我相信 Heptabase 的使命與改變世界的能力、為什麼我想加入 Heptabase、我現在擁有的技能與經歷,並附上我的聯繫方式。我改了又改,還發給好幾個朋友幫我審核,確保能傳遞出積極但又禮貌尊重不踰矩的態度。

過了兩個星期,依然沒收到回覆。

當時我幾乎死心了,開始寫郵件給 Jamie’s Gapyear Program,說希望加入他們的社群活動,想認識優秀且勇敢的同儕。

JGP 的負責人隔天就回我了,說他們會在Instagram發布公開活動,歡迎參加。我點開他們的 Instagram,發現啥也沒有,想說這條路大概是涼了。

不甘心的時候,總是會想厚著臉皮多試一次。且 Alan 自己也認同,要尋找那些「損失可承受,但是成功回報無上限」的選項。突然想到一篇前陣子看到的文章,說「It Is Your Responsibility to Follow Up」,大忙人大概率看完就忘了,且有些郵箱很滿的人會默認「一封郵件你不發我三次我是不會看的」。我決定再發一封郵件給 Alan,這篇就非常短,先是提醒了他我前陣子發了一封郵件給他,並附上了上一封郵件的 100字 AI總結。

這次,他當天就回我了。

我們約了一個時間聊聊,也就是昨天。

昨天的面試結果是,我拿到了口頭承諾的 Heptabase 合約,接下來一兩個月應該會幫 Heptabase 開發一套知識圖譜引擎。我非常開心,也更深刻的理解了一個道理。機會是自己主動爭取、拿到的。絕對不會是天上掉下來的。

在「如果無所作為就無事發生」的世界,必須謹記「有所作為才有所收穫」的「能動性」原則。

拿到機會後,接下來就需要維持不合理的自信推動自己去最大化成長,如此方能建立具有正回饋的樂觀自信系統,也才能具有「完成不可能」的條件。

待續。

]]>
Ian Hsiao
tag:ianhsiao.xyz,2013:Post/2104726 2024-03-13T04:00:00Z 2024-04-23T12:23:10Z 我從北大休學的原因

The Short & Easy Answer March 11, 2024 9:10 PM
  1. 寻找自己的想做的事,寻找心里的声音
  2. 尝试自己想做的事,实践心里的声音

以上内容我难以在课业压力、学习、活动等同时进行时兼顾。

The Long Answer March 13, 2024 8:16 PM - March 13, 2024 10:09 PM

读了 Heptabase 创始人 Alan Chan 2017 年底一篇关于从台湾大学物理系休学的 FB 宣告文,他提到*「縮在大學的體制內,我的成長很有限。我需要思考、需要反芻、需要變強、需要更多的自我檢視。這讓我現在處在一個很不適合讀大學的狀態。」*让我深有感触,我想,其实我休学的原因也不仅仅是表面上「在校课业繁忙,需要探索自我」那么简单。和别人讲清楚深层原因很困难,所以我都很敷衍的和大家说我休学是因为「我不知道我想做什么」,讲着讲着,我差点就忘记了我休学的真正目的。我休学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我现在需要的,大学不但给不了我,还会从我这里把它抢走。我的目的是大量的自我发现与自我成长。

去年(2023)暑假前后,我和在北大认识的l两个朋友周游了一小圈东南亚,期间我们不断围绕「创业、价值、格局、信心」这几个主题进行思想碰撞。在和他们深入交流前,我从来不知道创业是一个选项,是一种可能。三年来在疫情、压力与焦虑浸染的下,我不认为我能掌握我的未来 (indefinite pessimism attitude towards future)。

“don’t know what to do? just follow this path and you’ll be alright: get a college degree → get a master degree → work in a big firm → grind the corp ladder“ — My Dad & the Society

我的人生好像被我环境所框架与约束。

因此当时,我百思不得其解,*我适合创业吗?我有这个能力吗?我有这个信心吗?失败了怎么办?我能带领团队吗?创业是什么?*而我对这个整个创业主题的所有理解,仅停留在其中一个朋友推荐的一本书里 (That Will Never Work - Marc Randolph),而这本书主要描述的是创业的过程(从Netflix想法的起源到公司上市)。这些问题一直不断地 haunt 我,我便开始了关于价值的思考以及对自己的探索。

接下来可以用一个心理学概念解释为什么我认为北京大学不是一个思考与自我探索的好地方。

「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s) 是指暴露于一个刺激可能会影响对后续刺激的反应,而这种影响是在无意识指导或意图下发生的,即我们环境给我们的暗示会在潜意识里增强我们联想与其相近东西的概率。例如,阅读时点头会让读者更倾向于接受文中的观点、感到羞愧时更容易认为 SO P 为 SOAP 而不是 SOUP (Lady Macbeth Effect)。它的启示为,我们会收到来自环境的、自己难以发现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北大 2023 年度最高荣誉奖学金(五四奖学金)获奖者的 profile 中窥见北大的育人风气 prime 的是什么样的「优秀」,孕育的是什么环境:是「担任课程助教」、「担任执委会主席」、「活跃在学工前线」、「挑战杯大赛获奖」、「发表9篇论文」、「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保研直博」。当一个高等教育学府所倡导的价值为成绩指标(如在校排名、GPA分数、论文发表数、所打学社工数、当干部的次数、竞赛获奖的数量),而不是对社会的实际贡献时,一切的一切都在让你想办法优化你的「成绩指标」:数不尽的规则雷同的画大饼学术/空谈创新创业竞赛、数不尽的学工、考不完的高难度考试、写不完的高难度论文,以及由于90%以上的北大学生都在走这条路所带来排山倒海般的同侪压力。从这个角度来讲,北大学生与非985/211大学学生的差别,只在于他们的能力能允许他们同时满足多少个成绩指标而已,但本质是一样的。我认为学生思维是这样的:

The mindset characterized by not knowing what one wants, and instead of discovering their true desires, copying what others do due to anxiety about being left out. An act of conformity or herd mentality.

此外,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教育环境也是泯灭人性的,它几乎总是打着大学生课程的名义教研究生课程的难度。面对这种困难,风气是病态的检讨自己「是不是我太弱了不配学这门课」而不是要求老师把难度调整至合理的范围。北大物院的课程设计原则一向是「满足前段学生的需求」从而忽略了其他学生的学习需求,普遍是「教那些本来就会本学科的人更深的知识」,而不是「教会那些第一次接触此科目的人学会该科目」。在这里上课和考试压力很大。

我的大学给不了我需要的环境去思考与探索,我需要发现自我,我需要成长,我需要变强,我需要 离开它。

原文連結

]]>
Ian Hsiao
tag:ianhsiao.xyz,2013:Post/2104733 2024-03-10T04:00:00Z 2024-04-19T18:36:10Z Ask Me Anything! (active)

Mar 10, 2024

Ask Me Anything!

朋友们好久不见!🙌 今天是我休学的第117天,也是退伍前第17天。 自休学以来我发了很多小时的呆,想了很多东西,上了很久的网,看了很多书,也和很多不同背景的人聊了天。

Ask me anything!

Ian Xiao March 11, 2024 10:09 AM

  • 目錄


你觉得自己最与众不同的能力是什么呢?

March 11, 2024 11:25 AM 好难的问题.. 我再想想..

March 11, 2024 8:28 PM 这个问题太广泛了,何谓“众”?是军中的朋友吗?还是北大的朋友?我会把这个问题rephrase成 “我很欣赏自己的一个能力是什么”。那我觉得是“Googling”,即自学的能力。

ps 是谁在面试我🧐

接下来有什么规划吗?

March 11, 2024 11:28 AM 长期的规划还没有,短期的目标是拿到机车和汽车的驾照。学都休了自然不会有很明确的规划啦嘻嘻~

以及!我超崇拜的朋友 Birkhoff Lee 给我推荐了 Jamies Gap Year Program。这是一个如果有想做的事情就给你 1 million NTD - no strings attached 的项目。我的时间目前不允许申请加入下一个batch,但是我打算邮件联系看看能不能加入他们现在的batch。

另外,我最近了解到 YC backed 的一个台湾新创 Heptabase,它的创始人 Alan Chan 是台湾大学物理系 & Minerva University 的 dropout。目前他们公司每周都会迭代一个新的产品版本,我在考虑联系他们加入 Heptabase 了解在新创工作的感受。当然我必须要能带给他们点什么,所以得努力学一下软体开发 hmmm

March 14, 2024 1:14 PM 让我再Quote一下 Alan Chan

“My next twenty years are unknowable because it depends on my next five years. My next five years are unknowable because it depends on my next year. My next year is unknowable because it depends on my next two months. I have the next two months under control, make the best of it.” — Alan Chan on Mindsets

在最近看了的书中有没有推荐的?

March 11, 2024 7:54 PM 凡是好书都值得推荐!

最近看了 Thinking Fast and Slow - Daniel Kahneman,本书目的在于提供人们讨论思考偏差的词汇/概念。以下概念对我启发诸多:

“拥抱不确定吧,那是我们唯一确定的东西!”

March 11, 2024 8:16 PM 此外,Secrets of the Millionaire - T. Harv Eker 也很推!本书透过不断提供读者“百万富翁”的财富观的方式,让读者持续反思自己家庭给自己建立的财富观,并在与之比较的过程选择自己所认为更合适的。如果说这本书对读者的影响是 transformative 的话,那一定是因为它协助你实现了大量的 self-awareness!

还没整理完读书笔记,之后会放一个超链接在这里~

March 11, 2024 8:35 PM Unfair Advantage - ASH ALI & HASAN KUBBA

本书提供了一个框架协助读者认识自己的优势,并辅以大量的创业家故事的例子。MILES框架很好用,我帮很迷茫的朋友推荐工作的时候就喜欢用这套去分析。

MILES

  • Mindset & Money

  • Intelligence & Insight

  • Luck and Location

  • Education and Expertise

  • Status

并简单的为startup进行了一个划分:lifestyle startup 以及 hyper-growth startup,前者属于小型的SaaS、或者解决一个niche(比如餐厅、健身房),后者是scalable的tech company。但有关tech company,还是推荐 Zero to One- Peter Thiel (still reading).

什么时候回北京?

March 11, 2024 11:25 AM 大概是9月份哦!6月也可能回去和大家拍毕业照!具体还要看后续安排~

March 14, 2024 1:14 PM 让我再Quote一下 Alan Chan

“My next twenty years are unknowable because it depends on my next five years. My next five years are unknowable because it depends on my next year. My next year is unknowable because it depends on my next two months. I have the next two months under control, make the best of it.” — Alan Chan on Mindsets

看着同龄人都在读书,休学不会焦虑吗?是如何做到自洽的?

March 11, 2024 8:51 PM 随着遇见的人多了,“同龄人”的概念渐渐模糊了起来,也更加理解了 “每个人的人生进度都不同”的道理,便不再那么焦虑了。有些人比较幸运,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多机会去透过世界了解与反省自己,“自我”启程的比较早。有些人在寻找“自我”前要先战胜社会给予的种种困难。生命给予的淬炼不同,风景不同,但都有很多收获。

或许可以反问一下,“同龄人都在休学做自我探索,我还在埋头读书,我不会焦虑吗?”

选择休学的原因?

The Short & Easy Answer March 11, 2024 9:10 PM

  1. 寻找自己的想做的事,寻找心里的声音
  2. 尝试自己想做的事,实践心里的声音

以上内容我难以在课业压力、学习、活动等同时进行时兼顾。

The Long Answer March 13, 2024 8:16 PM - March 13, 2024 10:09 PM

读了 Heptabase 创始人 Alan Chan 2017 年底一篇关于从台湾大学物理系休学的 FB 宣告文,他提到*「縮在大學的體制內,我的成長很有限。我需要思考、需要反芻、需要變強、需要更多的自我檢視。這讓我現在處在一個很不適合讀大學的狀態。」*让我深有感触,我想,其实我休学的原因也不仅仅是表面上「在校课业繁忙,需要探索自我」那么简单。和别人讲清楚深层原因很困难,所以我都很敷衍的和大家说我休学是因为「我不知道我想做什么」,讲着讲着,我差点就忘记了我休学的真正目的。我休学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我现在需要的,大学不但给不了我,还会从我这里把它抢走。我的目的是大量的自我发现与自我成长。

去年(2023)暑假前后,我和在北大认识的l两个朋友周游了一小圈东南亚,期间我们不断围绕「创业、价值、格局、信心」这几个主题进行思想碰撞。在和他们深入交流前,我从来不知道创业是一个选项,是一种可能。三年来在疫情、压力与焦虑浸染的下,我不认为我能掌握我的未来 (indefinite pessimism attitude towards future)。

“don’t know what to do? just follow this path and you’ll be alright: get a college degree → get a master degree → work in a big firm → grind the corp ladder“ — My Dad & the Society

我的人生好像被我环境所框架与约束。

因此当时,我百思不得其解,*我适合创业吗?我有这个能力吗?我有这个信心吗?失败了怎么办?我能带领团队吗?创业是什么?*而我对这个整个创业主题的所有理解,仅停留在其中一个朋友推荐的一本书里 (That Will Never Work - Marc Randolph),而这本书主要描述的是创业的过程(从Netflix想法的起源到公司上市)。这些问题一直不断地 haunt 我,我便开始了关于价值的思考以及对自己的探索。

接下来可以用一个心理学概念解释为什么我认为北京大学不是一个思考与自我探索的好地方。

「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s) 是指暴露于一个刺激可能会影响对后续刺激的反应,而这种影响是在无意识指导或意图下发生的,即我们环境给我们的暗示会在潜意识里增强我们联想与其相近东西的概率。例如,阅读时点头会让读者更倾向于接受文中的观点、感到羞愧时更容易认为 SO P 为 SOAP 而不是 SOUP (Lady Macbeth Effect)。它的启示为,我们会收到来自环境的、自己难以发现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北大 2023 年度最高荣誉奖学金(五四奖学金)获奖者的 profile 中窥见北大的育人风气 prime 的是什么样的「优秀」,孕育的是什么环境:是「担任课程助教」、「担任执委会主席」、「活跃在学工前线」、「挑战杯大赛获奖」、「发表9篇论文」、「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保研直博」。当一个高等教育学府所倡导的价值为成绩指标(如在校排名、GPA分数、论文发表数、所打学社工数、当干部的次数、竞赛获奖的数量),而不是对社会的实际贡献时,一切的一切都在让你想办法优化你的「成绩指标」:数不尽的规则雷同的画大饼学术/空谈创新创业竞赛、数不尽的学工、考不完的高难度考试、写不完的高难度论文,以及由于90%以上的北大学生都在走这条路所带来排山倒海般的同侪压力。从这个角度来讲,北大学生与非985/211大学学生的差别,只在于他们的能力能允许他们同时满足多少个成绩指标而已,但本质是一样的。我认为学生思维是这样的:

The mindset characterized by not knowing what one wants, and instead of discovering their true desires, copying what others do due to anxiety about being left out. An act of conformity or herd mentality.

此外,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教育环境也是泯灭人性的,它几乎总是打着大学生课程的名义教研究生课程的难度。面对这种困难,风气是病态的检讨自己「是不是我太弱了不配学这门课」而不是要求老师把难度调整至合理的范围。北大物院的课程设计原则一向是「满足前段学生的需求」从而忽略了其他学生的学习需求,普遍是「教那些本来就会本学科的人更深的知识」,而不是「教会那些第一次接触此科目的人学会该科目」。在这里上课和考试压力很大。

我的大学给不了我需要的环境去思考与探索,我需要发现自我,我需要成长,我需要变强,我需要 离开它。

怎么找到自己的passion?

March 11, 2024 9:15 PM 大学的教育总是那么变态,在校被学业压垮的期间,我也曾想不起我的兴趣与热情在何处。但回过神来审视自己过去做过的林林总总,我发现有三件事情我可以乐此不疲:分享经验与知识、制作酷东西、帮助朋友,他们大概就是我的热情所在吧!

March 13, 2024 8:22 PM 补充:

我的 passion,或说我的使命,在我国高中批判教育制度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记得高一时我和年轻的公民课邱郁如老师在体育馆羽球场旁边讨论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体系如此食古不化,我不记得我们具体讨论了什么,大概是我义愤填膺的质问老师为什么我们学的东西那么没有意义,为什么不教我们真正思考的方法。我记得老师谈了口气,说台湾要进步到素质教育阶段,至少还需要50-70年,我便想促进这个过程。在受不了僵化的填鸭式教育,受不了被学校教务部制约束手束脚的学生会,受不了清一色玩乐性质的社团的契机下,我希望学校能有一个真正有用、能教会人思考、做判断、沟通的通识育人平台,我和抱有相同信念的朋友普帆创立了 B.I.N. (Bachelor Institute Network),我们社课的活动包含了 Stanford d.school 发迹的 Innovation Tournament, Hackathon, Model United Nation, British Parliament 形式的英语辩论等。

有趣的是,上了大学后,每当我回到高中和学弟妹分享的时候我总说不清楚当年创社的动机。现在,我终于想起来了。

我追求社会进步。

失去动力怎么办?

March 11, 2024 9:08 PM 我觉得动力是短暂的,更重要的是 make commitment,然后努力 grind 那痛苦的 process。练习在“不想做”的时候依旧去完成它,练习“努力”,直到“努力”成为你的习惯。

想完成的事情很多,但专精才能把一件事做得更好?

March 11, 2024 9:24 PM 没错,但我要怎么选择专精什么呢?我应该相信那些“专家”的建议吗?我应该相信与我生长背景不同的父母的建议吗?我要透过尝试很多事情,然后自己得出一套结论。

再说了,现在AI工具那么多,我真的需要专精某个东西吗?还是我更需要泛泛的了解很多领域,然后把它们拼接起来?我认为CS的世代还没结束。

喜欢学术还是创业?

March 11, 2024 9:36 PM 它们很像其实,内核都是验证一个猜想是否正确:利用实验(市场)去验证假说(产品)是否正确(解决问题)。我都喜欢!

在北大都学到什么了?

March 11, 2024 9:44 PM

  1. 给你带来很大成长的朋友很可能是能看透你的好朋友,需要时也能联系到的朋友也很重要:在朋友贵精也贵多。
  2. 一个人坚持不下去的路,一群人就可以:团队的惯性、困难时互帮互助,真的很重要。
  3. 在外面大家可能会说“别拿你的兴趣和别人的专业比”,但在北大那句话是这样说的“别拿你的专业和别人的兴趣比”,因为你很可能比不过… 在神人云集的地方,我的价值是什么?找出自己的优点,肯定自己的优点,这样一来就算某个人超优秀,但我也知道自己在另一方面也不简单,就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秀而不会自愧不如,能够更自信去面对了。
  4. 在北大交朋友可以说是很容易也可以说很难,认识acquaintance级别的很简单,上课加一加讨论组的人微信,在宿舍周边混脸熟的人找机会加个微信就算是交朋友了。但要交到能交心的很难,因为背景的关系大家都偏内向。对于入学社交技能比较薄弱的我而言,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庆幸后来混迹SICA和飞盘社认识了不少好朋友:踏出舒适圈,才能有成长。现在脸皮厚了军中的朋友甚至会觉得我是社牛。
  5. 上课没举手提问,这是我大学前两年最后悔的事。老师明明教的很快很难,忽略了很多学生的学习需求,但是没人敢举手提问或打断老师请他解释清楚一点。Every master was once a disaster,道理很简单,不问就不会懂。
  6. 信息真的是非常非常重要… 我就该选元培学院的…(注:北大元培学院采不分系学程,可以读4-6年,拥有全北大最豪华宿舍,且毕业学分比一般院系少20学分左右)
  7. 学校每学期考试周前后几乎总是会传来噩耗,自己在学业压力庞大的时候也曾0社交萎靡不振过。照顾好自己的精神与身体是最重要的。路不转人转,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8. 对了,我还学了一堆数学和物理。不过这不重要,因为这些应该很快就还给老师了吧。

如何在生活中添加进更多英语环境?

March 12, 2024 7:17 AM

想在一个非英语地区学习英语的阻碍蛮多的,但还是可以营造一个更利于内化外文的环境,具体而言我推荐:

  1. 手机电脑系统语言改成英文
  2. 学会用VPN (for mainland readers)
  3. Google 默认语言设为英文
  4. 上网冲英文的浪,youtube不开中文翻译
  5. 游戏玩国际服
  6. 书籍看原文
  7. 找个朋友和自己一起,互相分享心得与方法

在这个自己营造的环境浸染7-8年,除了口语没法达母语者那般流畅外,听读写都完全没有问题。学外语需要时间…

很羡慕你对自我的思考有这么深入,感觉我所在的环境不允许我跳脱出来反思自我。我周围很也少有人能够摆脱社会的惯性去做自己想去探索的东西。很羡慕你哦,加油💪💪💪hh

March 14, 2024 8:47 AM 谢谢你!踏出去需要很多勇气,我无比感恩周围有很多很支持我做这个决定的朋友🥹 愿我可以在你的心里埋下一颗「勇敢」的种子!

你认为现在北京大学对学生畸形的评价体系是怎样形成的?你认为怎样衡量对 社会/世界 的贡献在大学体制下可行?

March 14, 2024 8:50 AM - March 14, 2024 9:35 AM

这是一个很庞大的话题,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只能简单说说自己的体会与观察。但我必须要声明,给不出一个好的答案不代表我对北大教育的不满被 automatically dismissed,也不代表这个畸形的教育议题会消失…

我想这和因为资源有限,竞争体量太庞大相关。2023年高考考生达1291万 (12,910,000) 人 ,和古代的科举制度类似,人太多要怎么举国保证「公平性」?唯有标准化考试。然而再筛选出了北大每年录取的那 3877(2023年),也就是全国高考生的前万分之三后,它又出于我不理解的原因还想将这 3877 个万分之一等级、非常聪明努力的人三六九等分,排成钟形曲线(正态分布),那你觉得它的评价标准会有多刻意人为?其实就还是在训练学生玩一个「好学生游戏」,学校和任课老师会自己定义一套游戏规则,想要高分你就要conform于这个游戏的规则。而除非你很天才或者你很早就进入了该学科领域,否则你就要花一个 a ridiculously unnecessary amout of time 去「卷」:去学习超纲知识、去刷几米多维奇、去学那些数学的奇技淫巧、去多写5000字论文,去让你的书面成绩变好看,超越其他的万分之一。这是畸形成绩评价体系的形成原因之一。

我认为,北京大学其实很希望学生在成绩优秀的同时,还能为社会作出贡献,因此学校才会给出很多「社会贡献指标」(论文发表数、参与公益次数等),但当一个本质上积极或有价值的行为、政策或目标被形式化为具体的量化指标时,其原有的意图和价值可能就会因过度追求指标的完成而受到侵蚀。导致人们采取应对措施仅仅是为了满足这些指标,而非真正地实现初衷所希望的正面影响或结果。这不仅可能导致原本的目标失去意义,还可能产生一系列负面后果,如资源错配、道德风险和优先级混乱,从而使得最初旨在促进的积极变化反而变得形式化或被彻底忽视。

而从填鸭式教育的环境出生的人,一直以来的目标都是形式的「玩好这个游戏」——「我要考满分」、「我要上清华北大」,从小到大其实都没有什么机会做关于价值的思考,没有机会跳出这个思维框架。导致给他们这些「要达成的指标」,他们想到的是「要想办法超越他人」,而不是「创造对社会的价值」。

我认为衡量贡献的方法很多,因为价值的种类很多,可以分门别类做表彰、也可以按照经济价值做表彰、影响人数做表彰等等。但我认为比衡量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能够如何促进学生对价值的思考?

最近对未来的路有几个方向想探索,但感觉自己能力不足决定上网自学一些技能、看书等等提升自己。但一直没有动力开始,感觉众多的tasks太daunting了,导致我拖延症很严重而且改不了doom scrolling的坏习惯。想问下你的想法 🥹

March 14, 2024 9:38 AM 「感觉自己能力不足决定上网自学一些技能、看书等等提升自己」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呀?嘿嘿反正我第一个不信,或许你只是没有办法在应付这众多task的同时去做探索、看书等?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 我可以理解,我大一二的时候要是不喝咖啡提神鼓励一下自己,也会趴在桌上无限拖延我的 course work,因为他们太 daunting了。我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我当时也经常吸食精神鸦片 (doom-scrolling)。后来我觉得那样太不健康了,开始和室友一起去跑步、运动(因为运动可以调整内分泌系统、调整心理状态),才略有缓和(但还是改不了doom-scrolling的坏习惯),但说白了那段时间也是撑过来的。

或许可以试试定期安排一些 self-care 行程,可以是运动、yoga、冥想之类的?

國內排名靠前的那些有名院校都是像北大物院這樣的教學模式嘛?

March 14, 2024 8:36 AM 北大物院比较特殊,因为其学子有相当一部分的比例是竞赛生背景入学,天资聪颖,教授容易normalize这些学生的存在,导致我们的作业和考试都是竞赛等级的(如《舒幼生力学》。且20级学生刚好遇到很一言难尽的物院教育改革,他们觉得物院对物院学生来讲,《高等数学》(微积分)太容易了「大家高中就应该玩透了吧?」,就把教材换成数学学院伍胜健教授写的《数学分析》,尽教晦涩难懂的数学证明,把我折磨到怀疑人生。

其他国内高校的教学特性我不是很清楚,做选择前一定要多方打听。就理工科而言的话,国内教授普遍喜欢用自己教授出的教材,就是一些落后的、笔记式的、晦涩的老教材。

当时写了一个简单的物理系自学指南,就是整理了一下有哪些数理教材是我很喜欢的。

Physics Self-Education Resource Recommendation

有考慮出國留學嘛~

March 14, 2024 8:34 AM 有考慮,但目前都还没有决定。我还在确定自己的志向,志向确定了再判断读研究所能不能帮助我更好的完成我的目标。

怎么缓解当下的焦虑和太容易受到peer pressure的心情呢?总想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但又觉得自己总会回到社会的框框里(暂时的与众不同只是我的逃避...?),也可以说我充满理想但又是一个被胆小和金钱困住的俗人...道理都懂,但好难去调理啊,常常因为想太多导致时间只停留在“想”上面,手边的事情经常被搁置...想知道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April 19, 2024 2:25 PM 我覺得要解決 peer pressure 的關鍵在於明確自己要的東西。如果能明確自己的目標,就能夠衡量自己距離目標有多遠,也清楚自己要採取什麼樣的策略才能向目標靠近。此時其他人的努力就和自己沒用關係了,認可他們的努力。但如果不清楚自己的目標,那只要別人一努力,就容易感覺自己是一艘不進則退的船,連休息都沒有辦法休息,此時就會進入無止境的內耗。我也還在明確自己目標的過程中,一起交流探索呀!!

April 19, 2024 2:09 PM 我感覺這是關於能動性與「被傳統社會約束」的問題。我覺得比較合適的做法是多和這方面你認同的人交流,聽聽他們的心路歷程。看到一個朋友為自己的遠景/想法付諸行動會給妳一個很強烈的社會信號——「許可」。

p.s. 這種社會許可和「維特效應——自殺傳染現象」以及「隨機殺人會傳染」的效果是一樣的。


  • 动机

    让我的朋友更了解我,也让我更了解我自己😊


]]>
Ian Hs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