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擇大學

Nov 1, 2024

這篇文章是我為回答 17 歲時自己的疑問所寫,當時我在思考要讀哪一所大學。不過,我認為如果把「大學」換成其他你會待上幾年的組織或地方,其中的一些思考或問題依然適用。

要考慮什麼?

與你朝夕相處、對你體驗影響最大的是你所遇到的人。因此首先你需要了解在這裡是否能遇到理想的同儕。「你是你最常接觸的五個人的平均」,這些同儕的特性很可能會決定你的上限,包含你能成為什麼樣的人,或你能達成什麼樣的成就等。因此,當你在探索時,最好能得出更具體一點的結論,而不只是空泛的「這裡的人是全國最聰明的」。一個好的回答會像是「這裡的人大多聰明、積極且勤奮,且可以從很多人的個人網站上推測得知這裡的同儕熱衷於工程和創新。」

你也要考慮這個環境向你傳達的信息是什麼。因為當你還沒找到屬於自己的目標,在大環境以低風險的方式,走一步看一步時,環境大概率就會決定你最終走向何處。Paul Graham 在他的文章《城市與志向》(Cities and Ambitions) 中說道,每座城市都有一個核心志向,而當你身處其中時,這個志向會向你傳遞訊息影響你。比如紐約的訊息是「你應該更有錢」,而舊金山的則是「你應該更有影響力」。我認為這樣的現象在小範圍內也存在,比如「大學與志向」、「公司與志向」等等。換言之就是「環境會決定你所沾染上的氛圍。(location affects the vibe you are infected with) 」具體而言,你的環境可能會告訴你「你要獲得好的學習成績,並且發表盡可能多的學術文章」、「你要努力學習有用的東西去解決世界上真實存在的問題」之類。環境的力量難以言喻的強大,想了解的話我覺得可以從心理學的啟動效應 (priming effect) 開始。

你還應該瞭解這個系統所允許探索的想法空間 (idea space) 的邊界。因為如果你想探討自由和人權,那麼就不應該選擇一個想法無法被表達與聆聽的地方。試圖與體制抗衡通常只是浪費寶貴的時間與精力

另外,你也需要去了解環境的瑣碎規定,比如說中國某高校會要求你在選體育課的學期必須在操場上跑滿 85 公里,熱水供應僅限於每天的 3PM-11PM 之類。這類的瑣事很容易打碎你的時間區塊,所以最好提前了解以便提前想辦法規避。

你也會希望了解你在這裡的主要任務有多耗費精力。如果你不能百分百確認自己會願意在現在這個領域耕耘十年,那麼你就應該保持開放心態,週期性在其他你感興趣的領域上投入時間。

綜合以上兩個建議與你的時間表,你可以得出你每週能有多少段長時間、不間斷、允許你專注的時間。 Paul Graham 稱一個這樣的時間表為「創作者時間表」(maker’s schedule)。

要了解你的「創作者時間表」,你可以拿出每週行事曆,劃掉必須去上課簽到的時間(否則會掛科)、考試時間和最低畢業要求(如寫學士論文)所佔的時段,剩下的就是你的創作者時間。

我認為大家都應該要有流出創作者時間的意識,因為大部分真正的個人成長、實際的程序產出、寫作、興趣探索、書籍閱讀、技能學習等,幾乎都是在這些屬於自己的連續時段裡完成的。

雖然你剛進入大學的時候可能對自己的科系充滿熱情,但當你的興趣與科系所學不再完全一致時(90% 以上的人畢業後所從事領域與大學科系完全無關),唯一能讓你專注於自我成長的時間就剩下你的創作者時間。我認為你應盡你所能延長並保護你的創作者時間。

如何獲取有效的信息

我覺得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大家去反思現在處境或探索所擁有的選項。如果你有想到其它更好的問題,歡迎留言!

  • 我擁有最好的同儕嗎?

    • 「你能描述一下你在這裡認識的前 1%、前10%的人嗎?你是如何認識他們的?他們都在做什麼?」

    • 「這個地方有讓你十分敬佩的人嗎?」

  • 這裡的環境會對我有什麼影響?這個環境給予了我什麼樣的期許?

    • 「你認識的那些人最常討論什麼話題?」

    • 「你的朋友們在不忙於必要工作時通常在做什麼?」

    • 「在這裡一般的成長路徑如何?(例如社團活動、研究機會、實習)畢業後的幾個典型路徑是什麼?」

  • 我實際上擁有多少自由?這裡有哪些禁忌?

    • 「是否有某種主題是被禁止討論的?你能分享一個很誇張的例子嗎?」

    • 「有沒有什麼話題是你會小心處理的?」

    • 「這裡有什麼政治正確的說法嗎?有什麼具體的例子嗎?」

  • 這裡有什麼雜事要應對?

    • 「在這裡有什麼你不喜歡或不想做的事情?」

    • 「你最常向朋友抱怨什麼?」

    • 「你有很親密的朋友嗎?你最近都跟他/她抱怨了什麼?」

  • 我可以自己支配的時間有多少?

    • 「你可以和我描述一下在這裡,你一般是如何度過一天和一週的嗎?」

    • 「除了必須做的事情,你平常還有在做別的事情嗎?會不會感到難以平衡?」

找誰問比較合適?

我認為最適合詢問的是那些在某方面很出色的人,因為他們對於同儕的水準會有更準確的認識,且他們一般對時間支配有更高的追求,可以透過他們獲得更好的資訊。此外,他們還要有足夠多的年資、足夠真誠,不會在沒有好答案時隨便瞎掰。


6 responses
Good stuff!
看到你寫的文章讓我還想到一個問題,雖然這好像不是你進入大學或者選擇環境之前就能知道的,但也是一個很需要注意的點、就是你身邊的人究竟是可以為你帶來動力一起努力、在你焦慮的時候讓你緩解焦慮並找出解決辦法的人;或是僅僅只是為你帶來焦慮卻沒有任何幫助的人。如果你平常為伍的一群人不能為你帶來想法上的激盪、互相形成一個正能量的環境,而是不斷消耗你的能量、為你製造焦慮和恐慌,那就真的要慎思
4 visitors upvoted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