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北大休學的原因


The Short & Easy Answer March 11, 2024 9:10 PM
  1. 寻找自己的想做的事,寻找心里的声音
  2. 尝试自己想做的事,实践心里的声音

以上内容我难以在课业压力、学习、活动等同时进行时兼顾。

The Long Answer March 13, 2024 8:16 PM - March 13, 2024 10:09 PM

读了 Heptabase 创始人 Alan Chan 2017 年底一篇关于从台湾大学物理系休学的 FB 宣告文,他提到*「縮在大學的體制內,我的成長很有限。我需要思考、需要反芻、需要變強、需要更多的自我檢視。這讓我現在處在一個很不適合讀大學的狀態。」*让我深有感触,我想,其实我休学的原因也不仅仅是表面上「在校课业繁忙,需要探索自我」那么简单。和别人讲清楚深层原因很困难,所以我都很敷衍的和大家说我休学是因为「我不知道我想做什么」,讲着讲着,我差点就忘记了我休学的真正目的。我休学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我现在需要的,大学不但给不了我,还会从我这里把它抢走。我的目的是大量的自我发现与自我成长。

去年(2023)暑假前后,我和在北大认识的l两个朋友周游了一小圈东南亚,期间我们不断围绕「创业、价值、格局、信心」这几个主题进行思想碰撞。在和他们深入交流前,我从来不知道创业是一个选项,是一种可能。三年来在疫情、压力与焦虑浸染的下,我不认为我能掌握我的未来 (indefinite pessimism attitude towards future)。

“don’t know what to do? just follow this path and you’ll be alright: get a college degree → get a master degree → work in a big firm → grind the corp ladder“ — My Dad & the Society

我的人生好像被我环境所框架与约束。

因此当时,我百思不得其解,*我适合创业吗?我有这个能力吗?我有这个信心吗?失败了怎么办?我能带领团队吗?创业是什么?*而我对这个整个创业主题的所有理解,仅停留在其中一个朋友推荐的一本书里 (That Will Never Work - Marc Randolph),而这本书主要描述的是创业的过程(从Netflix想法的起源到公司上市)。这些问题一直不断地 haunt 我,我便开始了关于价值的思考以及对自己的探索。

接下来可以用一个心理学概念解释为什么我认为北京大学不是一个思考与自我探索的好地方。

「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s) 是指暴露于一个刺激可能会影响对后续刺激的反应,而这种影响是在无意识指导或意图下发生的,即我们环境给我们的暗示会在潜意识里增强我们联想与其相近东西的概率。例如,阅读时点头会让读者更倾向于接受文中的观点、感到羞愧时更容易认为 SO P 为 SOAP 而不是 SOUP (Lady Macbeth Effect)。它的启示为,我们会收到来自环境的、自己难以发现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北大 2023 年度最高荣誉奖学金(五四奖学金)获奖者的 profile 中窥见北大的育人风气 prime 的是什么样的「优秀」,孕育的是什么环境:是「担任课程助教」、「担任执委会主席」、「活跃在学工前线」、「挑战杯大赛获奖」、「发表9篇论文」、「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保研直博」。当一个高等教育学府所倡导的价值为成绩指标(如在校排名、GPA分数、论文发表数、所打学社工数、当干部的次数、竞赛获奖的数量),而不是对社会的实际贡献时,一切的一切都在让你想办法优化你的「成绩指标」:数不尽的规则雷同的画大饼学术/空谈创新创业竞赛、数不尽的学工、考不完的高难度考试、写不完的高难度论文,以及由于90%以上的北大学生都在走这条路所带来排山倒海般的同侪压力。从这个角度来讲,北大学生与非985/211大学学生的差别,只在于他们的能力能允许他们同时满足多少个成绩指标而已,但本质是一样的。我认为学生思维是这样的:

The mindset characterized by not knowing what one wants, and instead of discovering their true desires, copying what others do due to anxiety about being left out. An act of conformity or herd mentality.

此外,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教育环境也是泯灭人性的,它几乎总是打着大学生课程的名义教研究生课程的难度。面对这种困难,风气是病态的检讨自己「是不是我太弱了不配学这门课」而不是要求老师把难度调整至合理的范围。北大物院的课程设计原则一向是「满足前段学生的需求」从而忽略了其他学生的学习需求,普遍是「教那些本来就会本学科的人更深的知识」,而不是「教会那些第一次接触此科目的人学会该科目」。在这里上课和考试压力很大。

我的大学给不了我需要的环境去思考与探索,我需要发现自我,我需要成长,我需要变强,我需要 离开它。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