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於嘗試,機會是主動拿到的。

Apr 5, 2024

Heptabase 是一家以協助人類理解複雜知識為使命的台灣初創企業,由今年26歲的台大輟學生詹雨安 Alan Chan 於 2021 年創辦,目前受到 Y Combinator, Kleiner Perkins 等知名投資機構投資。其產品 Heptabase 是以卡片盒子筆記法為核心的學習軟件,深受用戶推崇。在花了數天時間仔細閱讀 Alan 的個人部落格與 Heptabase 背後的哲學與方法論,並上手體驗軟體後,我相信——這家公司能改變世界!我想接近 Alan,了解他的思考模式、習慣等,也希望了解一家成功的初創企業是怎麼運作的。

我想加入 Heptabase。

在軍隊休假的某一天,我花了將近4小時,去寫給 Alan 的郵件。郵件中,我提到他的個人經歷是如何 inspire 我的,我相信 Heptabase 的使命與改變世界的能力、為什麼我想加入 Heptabase、我現在擁有的技能與經歷,並附上我的聯繫方式。我改了又改,還發給好幾個朋友幫我審核,確保能傳遞出積極但又禮貌尊重不踰矩的態度。

過了兩個星期,依然沒收到回覆。

當時我幾乎死心了,開始寫郵件給 Jamie’s Gapyear Program,說希望加入他們的社群活動,想認識優秀且勇敢的同儕。

JGP 的負責人隔天就回我了,說他們會在Instagram發布公開活動,歡迎參加。我點開他們的 Instagram,發現啥也沒有,想說這條路大概是涼了。

不甘心的時候,總是會想厚著臉皮多試一次。且 Alan 自己也認同,要尋找那些「損失可承受,但是成功回報無上限」的選項。突然想到一篇前陣子看到的文章,說「It Is Your Responsibility to Follow Up」,大忙人大概率看完就忘了,且有些郵箱很滿的人會默認「一封郵件你不發我三次我是不會看的」。我決定再發一封郵件給 Alan,這篇就非常短,先是提醒了他我前陣子發了一封郵件給他,並附上了上一封郵件的 100字 AI總結。

這次,他當天就回我了。

我們約了一個時間聊聊,也就是昨天。

昨天的面試結果是,我拿到了口頭承諾的 Heptabase 合約,接下來一兩個月應該會幫 Heptabase 開發一套知識圖譜引擎。我非常開心,也更深刻的理解了一個道理。機會是自己主動爭取、拿到的。絕對不會是天上掉下來的。

在「如果無所作為就無事發生」的世界,必須謹記「有所作為才有所收穫」的「能動性」原則。

拿到機會後,接下來就需要維持不合理的自信推動自己去最大化成長,如此方能建立具有正回饋的樂觀自信系統,也才能具有「完成不可能」的條件。

待續。

我從北大休學的原因


The Short & Easy Answer March 11, 2024 9:10 PM
  1. 寻找自己的想做的事,寻找心里的声音
  2. 尝试自己想做的事,实践心里的声音

以上内容我难以在课业压力、学习、活动等同时进行时兼顾。

The Long Answer March 13, 2024 8:16 PM - March 13, 2024 10:09 PM

读了 Heptabase 创始人 Alan Chan 2017 年底一篇关于从台湾大学物理系休学的 FB 宣告文,他提到*「縮在大學的體制內,我的成長很有限。我需要思考、需要反芻、需要變強、需要更多的自我檢視。這讓我現在處在一個很不適合讀大學的狀態。」*让我深有感触,我想,其实我休学的原因也不仅仅是表面上「在校课业繁忙,需要探索自我」那么简单。和别人讲清楚深层原因很困难,所以我都很敷衍的和大家说我休学是因为「我不知道我想做什么」,讲着讲着,我差点就忘记了我休学的真正目的。我休学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我现在需要的,大学不但给不了我,还会从我这里把它抢走。我的目的是大量的自我发现与自我成长。

去年(2023)暑假前后,我和在北大认识的l两个朋友周游了一小圈东南亚,期间我们不断围绕「创业、价值、格局、信心」这几个主题进行思想碰撞。在和他们深入交流前,我从来不知道创业是一个选项,是一种可能。三年来在疫情、压力与焦虑浸染的下,我不认为我能掌握我的未来 (indefinite pessimism attitude towards future)。

“don’t know what to do? just follow this path and you’ll be alright: get a college degree → get a master degree → work in a big firm → grind the corp ladder“ — My Dad & the Society

我的人生好像被我环境所框架与约束。

因此当时,我百思不得其解,*我适合创业吗?我有这个能力吗?我有这个信心吗?失败了怎么办?我能带领团队吗?创业是什么?*而我对这个整个创业主题的所有理解,仅停留在其中一个朋友推荐的一本书里 (That Will Never Work - Marc Randolph),而这本书主要描述的是创业的过程(从Netflix想法的起源到公司上市)。这些问题一直不断地 haunt 我,我便开始了关于价值的思考以及对自己的探索。

接下来可以用一个心理学概念解释为什么我认为北京大学不是一个思考与自我探索的好地方。

「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s) 是指暴露于一个刺激可能会影响对后续刺激的反应,而这种影响是在无意识指导或意图下发生的,即我们环境给我们的暗示会在潜意识里增强我们联想与其相近东西的概率。例如,阅读时点头会让读者更倾向于接受文中的观点、感到羞愧时更容易认为 SO P 为 SOAP 而不是 SOUP (Lady Macbeth Effect)。它的启示为,我们会收到来自环境的、自己难以发现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北大 2023 年度最高荣誉奖学金(五四奖学金)获奖者的 profile 中窥见北大的育人风气 prime 的是什么样的「优秀」,孕育的是什么环境:是「担任课程助教」、「担任执委会主席」、「活跃在学工前线」、「挑战杯大赛获奖」、「发表9篇论文」、「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保研直博」。当一个高等教育学府所倡导的价值为成绩指标(如在校排名、GPA分数、论文发表数、所打学社工数、当干部的次数、竞赛获奖的数量),而不是对社会的实际贡献时,一切的一切都在让你想办法优化你的「成绩指标」:数不尽的规则雷同的画大饼学术/空谈创新创业竞赛、数不尽的学工、考不完的高难度考试、写不完的高难度论文,以及由于90%以上的北大学生都在走这条路所带来排山倒海般的同侪压力。从这个角度来讲,北大学生与非985/211大学学生的差别,只在于他们的能力能允许他们同时满足多少个成绩指标而已,但本质是一样的。我认为学生思维是这样的:

The mindset characterized by not knowing what one wants, and instead of discovering their true desires, copying what others do due to anxiety about being left out. An act of conformity or herd mentality.

此外,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教育环境也是泯灭人性的,它几乎总是打着大学生课程的名义教研究生课程的难度。面对这种困难,风气是病态的检讨自己「是不是我太弱了不配学这门课」而不是要求老师把难度调整至合理的范围。北大物院的课程设计原则一向是「满足前段学生的需求」从而忽略了其他学生的学习需求,普遍是「教那些本来就会本学科的人更深的知识」,而不是「教会那些第一次接触此科目的人学会该科目」。在这里上课和考试压力很大。

我的大学给不了我需要的环境去思考与探索,我需要发现自我,我需要成长,我需要变强,我需要 离开它。

原文連結

Ask Me Anything! (active)

Mar 10, 2024

Ask Me Anything!

朋友们好久不见!🙌 今天是我休学的第117天,也是退伍前第17天。 自休学以来我发了很多小时的呆,想了很多东西,上了很久的网,看了很多书,也和很多不同背景的人聊了天。

Ask me anything!

Ian Xiao March 11, 2024 10:09 AM

  • 目錄


你觉得自己最与众不同的能力是什么呢?

March 11, 2024 11:25 AM 好难的问题.. 我再想想..

March 11, 2024 8:28 PM 这个问题太广泛了,何谓“众”?是军中的朋友吗?还是北大的朋友?我会把这个问题rephrase成 “我很欣赏自己的一个能力是什么”。那我觉得是“Googling”,即自学的能力。

ps 是谁在面试我🧐

接下来有什么规划吗?

March 11, 2024 11:28 AM 长期的规划还没有,短期的目标是拿到机车和汽车的驾照。学都休了自然不会有很明确的规划啦嘻嘻~

以及!我超崇拜的朋友 Birkhoff Lee 给我推荐了 Jamies Gap Year Program。这是一个如果有想做的事情就给你 1 million NTD - no strings attached 的项目。我的时间目前不允许申请加入下一个batch,但是我打算邮件联系看看能不能加入他们现在的batch。

另外,我最近了解到 YC backed 的一个台湾新创 Heptabase,它的创始人 Alan Chan 是台湾大学物理系 & Minerva University 的 dropout。目前他们公司每周都会迭代一个新的产品版本,我在考虑联系他们加入 Heptabase 了解在新创工作的感受。当然我必须要能带给他们点什么,所以得努力学一下软体开发 hmmm

March 14, 2024 1:14 PM 让我再Quote一下 Alan Chan

“My next twenty years are unknowable because it depends on my next five years. My next five years are unknowable because it depends on my next year. My next year is unknowable because it depends on my next two months. I have the next two months under control, make the best of it.” — Alan Chan on Mindsets

在最近看了的书中有没有推荐的?

March 11, 2024 7:54 PM 凡是好书都值得推荐!

最近看了 Thinking Fast and Slow - Daniel Kahneman,本书目的在于提供人们讨论思考偏差的词汇/概念。以下概念对我启发诸多:

“拥抱不确定吧,那是我们唯一确定的东西!”

March 11, 2024 8:16 PM 此外,Secrets of the Millionaire - T. Harv Eker 也很推!本书透过不断提供读者“百万富翁”的财富观的方式,让读者持续反思自己家庭给自己建立的财富观,并在与之比较的过程选择自己所认为更合适的。如果说这本书对读者的影响是 transformative 的话,那一定是因为它协助你实现了大量的 self-awareness!

还没整理完读书笔记,之后会放一个超链接在这里~

March 11, 2024 8:35 PM Unfair Advantage - ASH ALI & HASAN KUBBA

本书提供了一个框架协助读者认识自己的优势,并辅以大量的创业家故事的例子。MILES框架很好用,我帮很迷茫的朋友推荐工作的时候就喜欢用这套去分析。

MILES

  • Mindset & Money

  • Intelligence & Insight

  • Luck and Location

  • Education and Expertise

  • Status

并简单的为startup进行了一个划分:lifestyle startup 以及 hyper-growth startup,前者属于小型的SaaS、或者解决一个niche(比如餐厅、健身房),后者是scalable的tech company。但有关tech company,还是推荐 Zero to One- Peter Thiel (still reading).

什么时候回北京?

March 11, 2024 11:25 AM 大概是9月份哦!6月也可能回去和大家拍毕业照!具体还要看后续安排~

March 14, 2024 1:14 PM 让我再Quote一下 Alan Chan

“My next twenty years are unknowable because it depends on my next five years. My next five years are unknowable because it depends on my next year. My next year is unknowable because it depends on my next two months. I have the next two months under control, make the best of it.” — Alan Chan on Mindsets

看着同龄人都在读书,休学不会焦虑吗?是如何做到自洽的?

March 11, 2024 8:51 PM 随着遇见的人多了,“同龄人”的概念渐渐模糊了起来,也更加理解了 “每个人的人生进度都不同”的道理,便不再那么焦虑了。有些人比较幸运,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多机会去透过世界了解与反省自己,“自我”启程的比较早。有些人在寻找“自我”前要先战胜社会给予的种种困难。生命给予的淬炼不同,风景不同,但都有很多收获。

或许可以反问一下,“同龄人都在休学做自我探索,我还在埋头读书,我不会焦虑吗?”

选择休学的原因?

The Short & Easy Answer March 11, 2024 9:10 PM

  1. 寻找自己的想做的事,寻找心里的声音
  2. 尝试自己想做的事,实践心里的声音

以上内容我难以在课业压力、学习、活动等同时进行时兼顾。

The Long Answer March 13, 2024 8:16 PM - March 13, 2024 10:09 PM

读了 Heptabase 创始人 Alan Chan 2017 年底一篇关于从台湾大学物理系休学的 FB 宣告文,他提到*「縮在大學的體制內,我的成長很有限。我需要思考、需要反芻、需要變強、需要更多的自我檢視。這讓我現在處在一個很不適合讀大學的狀態。」*让我深有感触,我想,其实我休学的原因也不仅仅是表面上「在校课业繁忙,需要探索自我」那么简单。和别人讲清楚深层原因很困难,所以我都很敷衍的和大家说我休学是因为「我不知道我想做什么」,讲着讲着,我差点就忘记了我休学的真正目的。我休学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我现在需要的,大学不但给不了我,还会从我这里把它抢走。我的目的是大量的自我发现与自我成长。

去年(2023)暑假前后,我和在北大认识的l两个朋友周游了一小圈东南亚,期间我们不断围绕「创业、价值、格局、信心」这几个主题进行思想碰撞。在和他们深入交流前,我从来不知道创业是一个选项,是一种可能。三年来在疫情、压力与焦虑浸染的下,我不认为我能掌握我的未来 (indefinite pessimism attitude towards future)。

“don’t know what to do? just follow this path and you’ll be alright: get a college degree → get a master degree → work in a big firm → grind the corp ladder“ — My Dad & the Society

我的人生好像被我环境所框架与约束。

因此当时,我百思不得其解,*我适合创业吗?我有这个能力吗?我有这个信心吗?失败了怎么办?我能带领团队吗?创业是什么?*而我对这个整个创业主题的所有理解,仅停留在其中一个朋友推荐的一本书里 (That Will Never Work - Marc Randolph),而这本书主要描述的是创业的过程(从Netflix想法的起源到公司上市)。这些问题一直不断地 haunt 我,我便开始了关于价值的思考以及对自己的探索。

接下来可以用一个心理学概念解释为什么我认为北京大学不是一个思考与自我探索的好地方。

「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s) 是指暴露于一个刺激可能会影响对后续刺激的反应,而这种影响是在无意识指导或意图下发生的,即我们环境给我们的暗示会在潜意识里增强我们联想与其相近东西的概率。例如,阅读时点头会让读者更倾向于接受文中的观点、感到羞愧时更容易认为 SO P 为 SOAP 而不是 SOUP (Lady Macbeth Effect)。它的启示为,我们会收到来自环境的、自己难以发现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北大 2023 年度最高荣誉奖学金(五四奖学金)获奖者的 profile 中窥见北大的育人风气 prime 的是什么样的「优秀」,孕育的是什么环境:是「担任课程助教」、「担任执委会主席」、「活跃在学工前线」、「挑战杯大赛获奖」、「发表9篇论文」、「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保研直博」。当一个高等教育学府所倡导的价值为成绩指标(如在校排名、GPA分数、论文发表数、所打学社工数、当干部的次数、竞赛获奖的数量),而不是对社会的实际贡献时,一切的一切都在让你想办法优化你的「成绩指标」:数不尽的规则雷同的画大饼学术/空谈创新创业竞赛、数不尽的学工、考不完的高难度考试、写不完的高难度论文,以及由于90%以上的北大学生都在走这条路所带来排山倒海般的同侪压力。从这个角度来讲,北大学生与非985/211大学学生的差别,只在于他们的能力能允许他们同时满足多少个成绩指标而已,但本质是一样的。我认为学生思维是这样的:

The mindset characterized by not knowing what one wants, and instead of discovering their true desires, copying what others do due to anxiety about being left out. An act of conformity or herd mentality.

此外,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教育环境也是泯灭人性的,它几乎总是打着大学生课程的名义教研究生课程的难度。面对这种困难,风气是病态的检讨自己「是不是我太弱了不配学这门课」而不是要求老师把难度调整至合理的范围。北大物院的课程设计原则一向是「满足前段学生的需求」从而忽略了其他学生的学习需求,普遍是「教那些本来就会本学科的人更深的知识」,而不是「教会那些第一次接触此科目的人学会该科目」。在这里上课和考试压力很大。

我的大学给不了我需要的环境去思考与探索,我需要发现自我,我需要成长,我需要变强,我需要 离开它。

怎么找到自己的passion?

March 11, 2024 9:15 PM 大学的教育总是那么变态,在校被学业压垮的期间,我也曾想不起我的兴趣与热情在何处。但回过神来审视自己过去做过的林林总总,我发现有三件事情我可以乐此不疲:分享经验与知识、制作酷东西、帮助朋友,他们大概就是我的热情所在吧!

March 13, 2024 8:22 PM 补充:

我的 passion,或说我的使命,在我国高中批判教育制度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记得高一时我和年轻的公民课邱郁如老师在体育馆羽球场旁边讨论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体系如此食古不化,我不记得我们具体讨论了什么,大概是我义愤填膺的质问老师为什么我们学的东西那么没有意义,为什么不教我们真正思考的方法。我记得老师谈了口气,说台湾要进步到素质教育阶段,至少还需要50-70年,我便想促进这个过程。在受不了僵化的填鸭式教育,受不了被学校教务部制约束手束脚的学生会,受不了清一色玩乐性质的社团的契机下,我希望学校能有一个真正有用、能教会人思考、做判断、沟通的通识育人平台,我和抱有相同信念的朋友普帆创立了 B.I.N. (Bachelor Institute Network),我们社课的活动包含了 Stanford d.school 发迹的 Innovation Tournament, Hackathon, Model United Nation, British Parliament 形式的英语辩论等。

有趣的是,上了大学后,每当我回到高中和学弟妹分享的时候我总说不清楚当年创社的动机。现在,我终于想起来了。

我追求社会进步。

失去动力怎么办?

March 11, 2024 9:08 PM 我觉得动力是短暂的,更重要的是 make commitment,然后努力 grind 那痛苦的 process。练习在“不想做”的时候依旧去完成它,练习“努力”,直到“努力”成为你的习惯。

想完成的事情很多,但专精才能把一件事做得更好?

March 11, 2024 9:24 PM 没错,但我要怎么选择专精什么呢?我应该相信那些“专家”的建议吗?我应该相信与我生长背景不同的父母的建议吗?我要透过尝试很多事情,然后自己得出一套结论。

再说了,现在AI工具那么多,我真的需要专精某个东西吗?还是我更需要泛泛的了解很多领域,然后把它们拼接起来?我认为CS的世代还没结束。

喜欢学术还是创业?

March 11, 2024 9:36 PM 它们很像其实,内核都是验证一个猜想是否正确:利用实验(市场)去验证假说(产品)是否正确(解决问题)。我都喜欢!

在北大都学到什么了?

March 11, 2024 9:44 PM

  1. 给你带来很大成长的朋友很可能是能看透你的好朋友,需要时也能联系到的朋友也很重要:在朋友贵精也贵多。
  2. 一个人坚持不下去的路,一群人就可以:团队的惯性、困难时互帮互助,真的很重要。
  3. 在外面大家可能会说“别拿你的兴趣和别人的专业比”,但在北大那句话是这样说的“别拿你的专业和别人的兴趣比”,因为你很可能比不过… 在神人云集的地方,我的价值是什么?找出自己的优点,肯定自己的优点,这样一来就算某个人超优秀,但我也知道自己在另一方面也不简单,就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秀而不会自愧不如,能够更自信去面对了。
  4. 在北大交朋友可以说是很容易也可以说很难,认识acquaintance级别的很简单,上课加一加讨论组的人微信,在宿舍周边混脸熟的人找机会加个微信就算是交朋友了。但要交到能交心的很难,因为背景的关系大家都偏内向。对于入学社交技能比较薄弱的我而言,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庆幸后来混迹SICA和飞盘社认识了不少好朋友:踏出舒适圈,才能有成长。现在脸皮厚了军中的朋友甚至会觉得我是社牛。
  5. 上课没举手提问,这是我大学前两年最后悔的事。老师明明教的很快很难,忽略了很多学生的学习需求,但是没人敢举手提问或打断老师请他解释清楚一点。Every master was once a disaster,道理很简单,不问就不会懂。
  6. 信息真的是非常非常重要… 我就该选元培学院的…(注:北大元培学院采不分系学程,可以读4-6年,拥有全北大最豪华宿舍,且毕业学分比一般院系少20学分左右)
  7. 学校每学期考试周前后几乎总是会传来噩耗,自己在学业压力庞大的时候也曾0社交萎靡不振过。照顾好自己的精神与身体是最重要的。路不转人转,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8. 对了,我还学了一堆数学和物理。不过这不重要,因为这些应该很快就还给老师了吧。

如何在生活中添加进更多英语环境?

March 12, 2024 7:17 AM

想在一个非英语地区学习英语的阻碍蛮多的,但还是可以营造一个更利于内化外文的环境,具体而言我推荐:

  1. 手机电脑系统语言改成英文
  2. 学会用VPN (for mainland readers)
  3. Google 默认语言设为英文
  4. 上网冲英文的浪,youtube不开中文翻译
  5. 游戏玩国际服
  6. 书籍看原文
  7. 找个朋友和自己一起,互相分享心得与方法

在这个自己营造的环境浸染7-8年,除了口语没法达母语者那般流畅外,听读写都完全没有问题。学外语需要时间…

很羡慕你对自我的思考有这么深入,感觉我所在的环境不允许我跳脱出来反思自我。我周围很也少有人能够摆脱社会的惯性去做自己想去探索的东西。很羡慕你哦,加油💪💪💪hh

March 14, 2024 8:47 AM 谢谢你!踏出去需要很多勇气,我无比感恩周围有很多很支持我做这个决定的朋友🥹 愿我可以在你的心里埋下一颗「勇敢」的种子!

你认为现在北京大学对学生畸形的评价体系是怎样形成的?你认为怎样衡量对 社会/世界 的贡献在大学体制下可行?

March 14, 2024 8:50 AM - March 14, 2024 9:35 AM

这是一个很庞大的话题,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只能简单说说自己的体会与观察。但我必须要声明,给不出一个好的答案不代表我对北大教育的不满被 automatically dismissed,也不代表这个畸形的教育议题会消失…

我想这和因为资源有限,竞争体量太庞大相关。2023年高考考生达1291万 (12,910,000) 人 ,和古代的科举制度类似,人太多要怎么举国保证「公平性」?唯有标准化考试。然而再筛选出了北大每年录取的那 3877(2023年),也就是全国高考生的前万分之三后,它又出于我不理解的原因还想将这 3877 个万分之一等级、非常聪明努力的人三六九等分,排成钟形曲线(正态分布),那你觉得它的评价标准会有多刻意人为?其实就还是在训练学生玩一个「好学生游戏」,学校和任课老师会自己定义一套游戏规则,想要高分你就要conform于这个游戏的规则。而除非你很天才或者你很早就进入了该学科领域,否则你就要花一个 a ridiculously unnecessary amout of time 去「卷」:去学习超纲知识、去刷几米多维奇、去学那些数学的奇技淫巧、去多写5000字论文,去让你的书面成绩变好看,超越其他的万分之一。这是畸形成绩评价体系的形成原因之一。

我认为,北京大学其实很希望学生在成绩优秀的同时,还能为社会作出贡献,因此学校才会给出很多「社会贡献指标」(论文发表数、参与公益次数等),但当一个本质上积极或有价值的行为、政策或目标被形式化为具体的量化指标时,其原有的意图和价值可能就会因过度追求指标的完成而受到侵蚀。导致人们采取应对措施仅仅是为了满足这些指标,而非真正地实现初衷所希望的正面影响或结果。这不仅可能导致原本的目标失去意义,还可能产生一系列负面后果,如资源错配、道德风险和优先级混乱,从而使得最初旨在促进的积极变化反而变得形式化或被彻底忽视。

而从填鸭式教育的环境出生的人,一直以来的目标都是形式的「玩好这个游戏」——「我要考满分」、「我要上清华北大」,从小到大其实都没有什么机会做关于价值的思考,没有机会跳出这个思维框架。导致给他们这些「要达成的指标」,他们想到的是「要想办法超越他人」,而不是「创造对社会的价值」。

我认为衡量贡献的方法很多,因为价值的种类很多,可以分门别类做表彰、也可以按照经济价值做表彰、影响人数做表彰等等。但我认为比衡量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能够如何促进学生对价值的思考?

最近对未来的路有几个方向想探索,但感觉自己能力不足决定上网自学一些技能、看书等等提升自己。但一直没有动力开始,感觉众多的tasks太daunting了,导致我拖延症很严重而且改不了doom scrolling的坏习惯。想问下你的想法 🥹

March 14, 2024 9:38 AM 「感觉自己能力不足决定上网自学一些技能、看书等等提升自己」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呀?嘿嘿反正我第一个不信,或许你只是没有办法在应付这众多task的同时去做探索、看书等?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 我可以理解,我大一二的时候要是不喝咖啡提神鼓励一下自己,也会趴在桌上无限拖延我的 course work,因为他们太 daunting了。我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我当时也经常吸食精神鸦片 (doom-scrolling)。后来我觉得那样太不健康了,开始和室友一起去跑步、运动(因为运动可以调整内分泌系统、调整心理状态),才略有缓和(但还是改不了doom-scrolling的坏习惯),但说白了那段时间也是撑过来的。

或许可以试试定期安排一些 self-care 行程,可以是运动、yoga、冥想之类的?

國內排名靠前的那些有名院校都是像北大物院這樣的教學模式嘛?

March 14, 2024 8:36 AM 北大物院比较特殊,因为其学子有相当一部分的比例是竞赛生背景入学,天资聪颖,教授容易normalize这些学生的存在,导致我们的作业和考试都是竞赛等级的(如《舒幼生力学》。且20级学生刚好遇到很一言难尽的物院教育改革,他们觉得物院对物院学生来讲,《高等数学》(微积分)太容易了「大家高中就应该玩透了吧?」,就把教材换成数学学院伍胜健教授写的《数学分析》,尽教晦涩难懂的数学证明,把我折磨到怀疑人生。

其他国内高校的教学特性我不是很清楚,做选择前一定要多方打听。就理工科而言的话,国内教授普遍喜欢用自己教授出的教材,就是一些落后的、笔记式的、晦涩的老教材。

当时写了一个简单的物理系自学指南,就是整理了一下有哪些数理教材是我很喜欢的。

Physics Self-Education Resource Recommendation

有考慮出國留學嘛~

March 14, 2024 8:34 AM 有考慮,但目前都还没有决定。我还在确定自己的志向,志向确定了再判断读研究所能不能帮助我更好的完成我的目标。

怎么缓解当下的焦虑和太容易受到peer pressure的心情呢?总想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但又觉得自己总会回到社会的框框里(暂时的与众不同只是我的逃避...?),也可以说我充满理想但又是一个被胆小和金钱困住的俗人...道理都懂,但好难去调理啊,常常因为想太多导致时间只停留在“想”上面,手边的事情经常被搁置...想知道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April 19, 2024 2:25 PM 我覺得要解決 peer pressure 的關鍵在於明確自己要的東西。如果能明確自己的目標,就能夠衡量自己距離目標有多遠,也清楚自己要採取什麼樣的策略才能向目標靠近。此時其他人的努力就和自己沒用關係了,認可他們的努力。但如果不清楚自己的目標,那只要別人一努力,就容易感覺自己是一艘不進則退的船,連休息都沒有辦法休息,此時就會進入無止境的內耗。我也還在明確自己目標的過程中,一起交流探索呀!!

April 19, 2024 2:09 PM 我感覺這是關於能動性與「被傳統社會約束」的問題。我覺得比較合適的做法是多和這方面你認同的人交流,聽聽他們的心路歷程。看到一個朋友為自己的遠景/想法付諸行動會給妳一個很強烈的社會信號——「許可」。

p.s. 這種社會許可和「維特效應——自殺傳染現象」以及「隨機殺人會傳染」的效果是一樣的。


  • 动机

    让我的朋友更了解我,也让我更了解我自己😊